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64849" ["articleid"]=> string(7) "632493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8章" ["content"]=> string(2768) "。”

“应该的。”

我点了点头。

我打开自己随身带来的工具箱。

里面有放大镜、强光手电、电子游标卡尺,还有一台便携式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

这些,都是现代文物鉴定的标配。

我没有立刻上手。

而是先戴上白手套,静静地看了那件汝窑洗足足五分钟。

看它的器型,看它的釉色,看它的开片。

这叫“目鉴”,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陈先生就坐在我对面,安静地看着我,一言不发。

但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审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场无声的交锋。

他考验的,不仅是我的专业知识,还有我的心态和定力。

五分钟后,我拿起了放大镜。

开始观察釉面下的“寥若晨星”的气泡,和底足那几个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

每一个细节,都和我父亲这几天教我的,以及我自己研究的资料,一一对应。

接着,我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它的口径、足径和高度。

数据,分毫不差。

最后,我拿出了那台光谱仪。

“陈先生,介意我用一下这个吗?”

“请便。”

我打开光谱仪,对准汝窑洗的釉面。

几秒钟后,屏幕上显示出了一系列化学元素的构成比例。

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钾、氧化钙……所有的配比,都完全符合北宋汝官窑的特征。

我关掉仪器,摘下手套。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半个小时。

我抬起头,看着陈先生,给出了我的结论。

“陈先生,经过我的鉴定。”

“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是真品。

而且,是传世汝窑中,品相最好的一件之一。”

我的语气,平静而自信。

陈先生一直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鼓起了掌。

“精彩。”

他说:“季小姐,果然名不虚传。

您的鉴定过程,专业,严谨,一丝不苟。

霍先生要是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

“这是捐赠协议。

麻烦您确认一下,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可以签字了。”

我接过协议,仔细地看了起来。

捐赠对象,是故宫博物院。

捐赠人,是霍先生本人。

所有的条款,都清晰明了,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当我的目光,落到协议最后一页的附件上时。

我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12.最后的落"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15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