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64693" ["articleid"]=> string(7) "632493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748) "督会?

没听过,野鸡机构吧?

蹭热度的?

康老师别生气,我们都信你!

舆论,瞬间被扭转。

我们,成了破坏慈善氛围的恶人。

我看着屏幕上那些义愤填膺的弹幕,一点也不生气。

甚至有点想笑。

外行。

这公关水平,太外行了。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回应了。

只要他回应,他就输了。

因为他把一个他可以假装看不见的问题,亲口摆到了台面上。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有人在质疑他的财务。

而且,他的回应,充满了情绪,却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他没有回答我的任何一个问题。

22%的比例会不会调?

第三方托管机构是谁?

他一个字都没说。

只是在卖惨和煽动对立。

这在财务审计上,叫“无效回复”。

当你的审计对象开始跟你聊感情、聊苦劳,就是他心虚的最好证明。

我没有跟他争辩。

我只是发了第三条评论。

这一次,我带上了一张截图。

截图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第二十二条和第七十六条。

关于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义务的法律条文。

我的配文,依旧温柔。

“康老师,您误会了。

我们不是在质疑您个人的辛苦付出,每一个为公益奔走的人都值得尊敬。”

“我们只是在履行作为一个监督机构的职责,帮助贵项目做得更合规、更透明,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获得更多人的信任。”

“《慈善法》规定,信息公开是公募项目的法定义务,这和辛不辛苦是两回事。

我们想确认托管方信息,也是为了确保捐赠人的资金安全,相信这也是您所希望的。”

“请您正面回答一下,项目的托管方,到底是哪家机构?

谢谢。”

我把“法定义务”和“资金安全”这两个词,清晰地摆了出来。

我不再是那个“挑刺的”。

我站在了法律和所有捐赠人利益的一边。

我把刀子,温柔地,又递深了一寸。

我看着他的脸。

他的笑容,快挂不住了。

5我的第三条评论,像一颗深水炸弹。

直播间的气氛,彻底变了。

之前那些谩骂我的言论,渐渐消失了。

取而代pad的,是越来越多的?。

等等,合规性是什么意思?

主播的钱没被监管吗?

《慈善法》?

好像有点严重啊……我刚捐了一千,突然有点慌"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15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