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64687" ["articleid"]=> string(7) "632493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754) "硬币。

悄无声息,瞬间沉底。

“康老师您好,我是阳光公募监督会的志愿者,想请教一个专业问题。”

我没有用我那个“只想做平账”的号。

我换了监督会的官方小号。

这个号,有黄V认证,粉丝三万。

虽然不多,但至少不会被当成水军秒删。

康伟没看见。

他正忙着跟一个刷了十艘火箭的大哥连麦。

大哥是个嗓门粗壮的中年男人,激动得满脸通红。

“康老师,你是个爷们!

我佩服你!

这点钱,拿去给孩子们买肉吃!”

康伟的眼泪又下来了。

“谢谢大哥,我代表孩子们,谢谢你!”

直播间里,又是一波打赏高潮。

我耐心地等他们互动完。

然后,复制,粘贴,重新发送了一遍我的问题。

“康老师您好,我是阳光公募监督会的志愿者。

关注‘微光计划’很久了,很佩服您的善举。

有一个关于财报的小问题想请教一下:贵项目第一期简报中,行政与筹款成本合计占比为22%,请问这个比例是固定的,还是会根据后续的募集情况进行调整呢?

谢谢。”

这个问题,问得很刁钻。

像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了那个最模糊的地带。

如果他说“是固定的”,那就等于承认了,无论将来收到多少捐款,他们都要雷打不动地拿走22%作为“经费”。

一个亿,他们就拿两千二百万。

这吃相,太难看。

如果他说“会调整”,那我就可以继续追问。

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谁来决定?

调整后的比例会是多少?

会不会向公众公示?

我盯着屏幕,等待他的反应。

他还是没看见。

或者说,假装没看见。

他的助理团队应该看见了,但他们选择让这条评论沉下去。

这很正常。

冷处理,是他们应对质疑的第一选择。

只要大部分观众看不见,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可惜,他们低估了一个会计的耐心。

在事务所,为了核对一笔只有几毛钱差异的账目,我们可以熬上一个通宵。

跟数字打交道的人,最不缺的,就是韧性。

我没有再发第三遍。

我知道,重复提问,只会被当成恶意骚扰。

我换了一个角度,发了第二条评论。

“康老师,另外还想请教一下,‘微光计划’目前募集到的善款,是由哪个第三方机构进行托管和审计的呢?

因为我们在基金会"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15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