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64682"
["articleid"]=>
string(7) "632493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746) "一个道德问题。
你质疑我的账目,你就是没良心,就是想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我打开一个文档,开始记录。
这是我的职业病。
在事务所,我们做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先做“风险评估”。
康伟的风险点,已经高到快要戳破天花板了。
疑点一:情感绑架,过度营销。
正常的公益项目,会克制地、客观地展示受助人的困境。
而康伟,几乎是在贩卖苦难。
他会放大每一个细节,用慢镜头,用悲伤的BGM,把观众的情绪引向一个预设好的出口——捐钱。
这种做法,短期内吸金效果极好,但长期看,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同情心。
疑点二:财务模型不透明。
除了那个22%的行政费,他从未公布过详细的善款使用计划。
一百万,打算怎么花?
给多少个孩子?
买多少本书?
资助多长时间?
一笔糊涂账。
他只说:“我们会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财务审计,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话。
疑点三:个人与项目强绑定。
整个“微光计划”,看起来像是康伟一个人的独角戏。
他既是创始人,又是执行人,还是宣传大使。
没有第三方监督,没有独立的理事会。
这在财务上,叫“关键人风险”。
一旦这个人道德有瑕疵,整个项目就会瞬间崩盘。
我把这三点,逐条记下。
直播间里,捐款数额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
康伟的情绪也达到了顶峰。
他举起一个拳头,对着镜头,眼眶通红。
“家人们,我康伟,今天把话放这儿!”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天!”
“我不需要大家理解我,我只需要大家,跟我一起,相信光!”
弹幕上,“相信光”三个字刷成了瀑布。
气氛已经烘托到这里了。
是时候了。
我深吸一口气,把手放在键盘上。
我不准备跟他辩论道德,也不准备指责他什么。
对付一个沉浸在自我感动里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骂醒他。
是把他拉回现实。
拉回那个一加一必须等于二的现实。
我开始打字。
像我平时给客户写审计问询函一样。
语气要礼貌,措辞要专业,问题要致命。
3我的第一条评论,混在成千上万条“感动”、“加油”的弹幕里,像一颗被扔进许愿池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1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