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61227" ["articleid"]=> string(7) "632462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728) "资料室还亮着。

我没有回家。

我从书架最顶层,一个隐秘的夹缝里,取出一个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木匣。

匣子很旧了,锁已经锈死。

我用一把小锤,小心地把锁撬开。

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卷泛黄的、质地脆弱的绢帛。

我把它在桌上缓缓展开。

绢帛上,朱砂和墨线交织,画着一幅繁复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图案。

乍一看,像是某种星象图。

但仔细看,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对应着祭天坛的布局。

这是我们季家代代相传的东西。

《天声正位图》。

当年,我的高祖父,作为国朝第一任太常寺卿,亲手设计了整场祭天大典的仪轨和乐阵。

这张图,就是乐阵真正的核心机密。

世人只知道,祭天大典的乐阵庞大,需要数百名乐师和礼官协同配合。

他们以为,站在最中央,最靠近主祭坛的位置,就是最好的。

他们错了。

大错特错。

我高祖父的设计理念,源自上古的阵法。

整个祭天坛,就是一个巨大的共鸣器。

声音,在这里不只是声音,更是一种力量的传导。

而所有的力量,都有一个源头,一个“阵眼”。

我的手指,轻轻点在图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那里用极小的朱砂小字,标注着两个字:乾位。

根据高祖父留下的手记记载,西北乾位,是整个乐阵的心脏。

它不是用来发声的。

它是用来“听”的。

站在那里的人,可以听到整个乐阵最细微的变化。

哪里的钟慢了,哪里的鼓快了,哪里的丝竹跑了调。

在那个位置,都能被无限放大,听得一清二楚。

这也就是为什么,站在那里的人,特别容易出错。

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无数混乱的杂音,根本找不到基准。

但高祖父的设计,并非如此。

他在这里,安排了一种特殊的乐器,一种早已失传的“应钟”。

并且,有一套独一无二的敲击法门。

当乐阵出现不和谐的时候,站在乾位的人,可以用“应钟”发出一个特定的频率。

这个频率,会通过祭天坛的地基传导,悄无声息地修正所有乐师的节奏。

它能将杂音,重新“粘合”回主旋律里。

这才是西北乾位真正的作用。

它不是死角,它是调音师。

是整个庞大交响乐队的,隐藏指挥。

可惜,高祖父去世后,季家遭遇变故,"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10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