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59186" ["articleid"]=> string(7) "632439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2章" ["content"]=> string(3947) "

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弹劾背后,是朱棣的授意。

毕竟,靖难时死在李景隆手下的燕军将士不计其数。

那些将士的亲友上司成了功臣。

怎么可能容得下这个昔日的敌人?

“能不能成,看咱们怎么做就是。”

江承轩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没把话说透。

除了李景隆,朱棣还接连提了几个朝廷将领的名字。

其中一个让他语气凝重了几分。

平安。

对朱棣来说,平安是个实打实的劲敌。

这人不仅打起仗来不要命。

更要命的是,他曾在朱棣手下当过兵,跟着打了好几年仗。

朱棣怎么排,怎么突袭,他摸得很清楚。

就像朱棣看透李景隆的软肋一样。

平安也知道朱棣的用兵底细。

跟这样的人对阵,比啃硬骨头还费劲。

但江承轩更清楚,朱棣真正该提防的,还有两个人。

铁铉和盛庸。

盛庸早年跟朱棣交手,输得一塌糊涂。

但每败一次,都能把教训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打得多了,慢慢就摸透了朱棣的套路。

无非是靠骑兵突击侧翼,用奇招打乱阵脚,再正面突破。

白沟河战败后,他逃到济南,遇上了从没带过兵的铁铉。

两人凑在一起,硬生生把朱棣的军队挡在了济南城外。

那也是朱棣第一次吃这么大的亏。

经此一役,盛庸才算彻底明白。

朱棣不是什么打不败的战神。

后来他专门针对朱棣的骑兵战术,琢磨出一套应对法子。

好几次都快把朱棣逼到绝境。

这两个人,才是真正能给燕军添堵的硬茬。

眼下要做的,不止是推李景隆上台。

还有派去金陵的间谍要动起来。

大明宝钞的贬值要推波助澜。

还得挑动朱允炆身边那几个文臣的矛盾。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虽然都是朱允炆倚重的人,但各自心里都打着小算盘。

只要把他们的矛盾搅大,朝廷那边自会乱作一团。

金陵皇宫里。

朱允炆盯着木盘里那颗血淋淋的头颅,脸色惨白得像纸。

他猛地挥手:“拿走!快拿走!”

耿炳文的脑袋被拖下去时,他还在原地打转。

“耿炳文怎么会战死?”

“三十万大军啊!”

“就这么被朱棣打垮了?”

“皇上,眼下不是慌的时候。”

齐泰往前半步,道:“得赶紧整备兵马,再跟朱棣拼一场!”

“他手里兵不多,只要朝廷凑齐兵力,定能把他打回去!”

“凑兵?找谁去领兵?”

朱允炆眼里满是焦灼。

齐泰被问得噎住,半天说不出话。

一旁的黄子澄赶紧接话,道:“皇上,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能担此任!”

江承轩早摸透了朝廷的底细。

就算他什么都不做,朱允炆最后也得选李景隆。

没办法,眼下的大明,实在没人可用了。

耿炳文败了,盛庸还没露头。

能拉出来撑场面的,只剩下李景隆一人。

之前跟朱棣聊起这事,不过是顺手揽些功劳罢了。

他让人在金陵城里悄悄放些风声,说李景隆是将门之后,李文忠的儿子,打仗有两把刷子。

再提一句,李景隆早年跟朱棣一起待过,对燕军的路数熟。

“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

朱允炆凝声道:“虎父无犬子,或许真能行。”

他随手拿起桌上的奏折,忽然想起了什么。

“耿炳文的家眷怎么样了?”

“他的长子耿璇和次子耿瓛都跟着出征了,如今……”

齐泰叹了口气,道:“怕是已经没了,只剩三子耿瑄还在京里。”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08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