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59133" ["articleid"]=> string(7) "632439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3893) "
虽然耿炳文善守不善攻,但也算得上老谋深算。
其抵达真定后,立刻布下防线。
派徐凯驻守河间。
潘忠驻守莫州。
杨松率先锋进驻雄县。
打算等各路兵力会集后,再向北平发动总攻。
这边朱棣忙着备战决战。
那边江承轩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既然投了燕王,他自然想尽快拿出实打实的成绩。
毕竟,原始股到手了。
可未来能分到多少红利,全看他能不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
这段时间,江承轩几乎废寝忘食。
一边研究建文帝和朱元璋的政策漏洞。
一边扎进军营跟士兵们谈心,摸透他们的诉求。
再针对性的制定可行改革方案。
朱允炆的大军随时可能打过来。
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思想工作。
让那些投降的南军士兵,心甘情愿为燕王卖命,为自己的利益奋斗。
江承轩非常清楚,卫所制度是刘伯温首创。
其实,刘伯温早料到这制度日后会出问题。
也曾想推进改革。
奈何他深陷胡惟庸党争。
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改革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朱元璋当年只看到了卫所制度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好处。
根本没察觉其中的致命缺陷。
卫所的高级将领,会暗中侵占军屯土地,将其据为己有。
洪武年间没人敢这么干。
那是朱元璋的铁血手段摆在那里。
谁敢侵吞屯田,纯属活腻歪了。
加上大明开国,士兵战斗力强悍。
卫所制度的弊端,根本显现不出来。
但到了朱棣这会儿,问题就逐渐暴露了。
永乐元年还能征收军屯粮食两千四百三十五万石。
到了永乐十年就只剩九百一十二万石。
等到朱瞻基在位时,几乎就收不到屯田粮食了。
全被将领们私吞了。
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是守成之君,没魄力动祖制。
而朱棣不一样,他是开拓之君,有能力改革。
尤其是现在造反阶段,正是改革的最佳时机。
真当了皇帝,他打出来的朱允炆不遵祖制旗号就成了束缚。
反倒要被祖制牵制。
江承轩要做的,就是趁着这个无拘无束的阶段,帮朱棣完成卫所制度改革。
到时候,就算朱棣想全面恢复祖制,也得考虑士兵们的感受。
毕竟,祖制的最终解释权,永远在皇帝手里。
北平城外。
一个巨大的战俘营拔地而起。
三万四千名南军俘虏被剥夺了武器,集中驻扎在这里。
在进入战俘营前。
江承轩特意让他们见识了炮车、铳车的威力。
轰鸣的炮火,飞溅的碎石。
让这些俘虏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乖乖听话。
此刻,炮车、铳车依旧对准着战俘营。
时刻警示着他们: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朱高炽和江承轩站在营外高台上。
“一共三万四千人,大部分都是南方士兵。”
江承轩翻看着手中的花名册,缓缓开口。
“要让这些南方士兵真心归顺,怕是不容易。”
朱高炽眉头一皱,语气中带着担忧之意。
“放心,我已有对策。”
“我安排了不少下级军官,专门负责劝降。”
“先勾起他们的怒火,再给他们希望。”
江承轩脸上挂着胸有成竹的笑容。
其中一个营帐里。
一百二十六个南军士兵挤在一起,全部面带惶恐。
他们曾是朝廷的兵,如今成了俘虏。
谁也不知道燕王会怎么处置他们。
就在这时,帐篷门帘被猛地撩开。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207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