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640565" ["articleid"]=> string(7) "631971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928) "上张明远教授的质疑。

让他们内部压力很大。

急于拿出成果来堵住质疑?

所以……数据更可能是假的!

甚至可能比之前问题更大!

机会!

一个破坏她核心事件的机会!

就在眼前!

但怎么证明?

光凭“洞悉”技能看到的文字。

无法作为证据。

我需要实锤。

“系统!”

我立刻沟通。

“分析这篇摘要所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以及造假可能性。

需要多少能量点?”

“扫描目标信息(公开文本)。

结合已有知识库及逻辑推演。

需消耗:80能量点。

是否确认?”

80点!

我总共才150点!

但值得一赌!

如果能抓住林清雅造假的铁证……“确认!”

“分析中……分析完毕。

结论:该摘要所述‘多层复合结构设计’理论可行。

但其所宣称的抑制效果(特别是循环1000次后膨胀率仅X%)远超当前公开文献水平。

结合其团队历史数据疑点及当前‘气运透支’状态。

数据造假可能性:92.7%。

建议:突破口在于其宣称的关键制备工艺‘动态原位包覆技术’。

该技术实现难度极高。

成本不菲。

若其无法提供详实、可验证的工艺细节或重复性证据。

即可作为重大疑点。”

突破口!

“动态原位包覆技术”!

系统给出了方向!

可怎么拿到他们的工艺细节?

这是核心技术秘密。

不可能公开。

我盯着屏幕。

陷入沉思。

目光无意间扫过作者列表。

林清雅是第一作者。

下面还有几个并列作者。

其中一个名字。

引起了我的注意:赵志远。

助理研究员。

这个人……我有点印象。

之前在搜索XX课题组信息时。

在一个学术社交平台上。

看到过他的账号。

他似乎经常在上面分享一些工作感悟。

抱怨压力大。

吐槽设备难用。

还隐隐透露出对某些“急功近利”做法的不满……当时只觉得是普通科研狗的牢骚。

没在意。

一个念头。

像野草一样疯长。

他……会不会是个突破口?

一个可能对林清雅或王总不满的内部人员?

我立刻找到那个社交平台。

搜索赵志远。

他的最新动态。

停留在三天前。

只有一句话:“心力交瘁。

真想找个地方清净清净。”

配图是一张夕阳下公园长椅的照片。

位置显示在城北的“静思湖公园”。

静思湖公园?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4123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