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98617" ["articleid"]=> string(7) "631078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7章" ["content"]=> string(3685) "
下午,陈泽涛老师讲授《易经》的阴阳概念。当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时,小子厚立刻联想到自身真气那白中杂色的状态,以及师父所说的五行生克、阴阳平衡之理。只觉得这古老的经典,此刻读来字字珠玑,与自身修行严丝合缝。
他将此感悟说与陈老师听。陈泽涛惊讶地看着他,沉吟良久,方道:“子厚,你能由身心体验而通经典之义,已得读书真昧。望你保持此心,日后成就,必不可限量。”
回道观后,小子厚将日间感悟尽数禀明师父。三阳子叹道:“由医理入道,由身心证经,此乃上古真修之路。你能自发走上此途,实乃天意。日后更当时时内省,于行住坐卧中,觉察气机变化,炼化偏颇,这便是最上乘的修行。”
是夜打坐,小子厚不再只是被动地运转周天,而是主动以意念为引导,如同园丁修剪枝叶般,梳理着体内诸气,使那丹种的白光愈发纯粹。他感到,自己对这具身体的“掌控”,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
...
道历四千六百八十六年二月初七,内视辨五行,阴阳初洞明。
赞曰:灵台方寸地,内视见五行。赤青黑白黄,五脏气分明。念动气随变,经文明理真。身为小天地,修行在平衡。
二月初八,风起云涌。
山间的风比往日猛烈了许多,吹得道观周围的松林竹海哗哗作响,如同波涛起伏。小子厚晨起开窗,一股带着松针清苦和竹叶甘冽气息的劲风便扑面而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
三阳子已站在院中,任道袍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他仰头望着翻涌的云层和摇曳的林木,对小子厚道:“今日风疾,正是体悟‘风’性,磨练心志的好时机。你随我来。”
他并未带小子厚去往常练功的庭院中央,而是领他来到道观后山一处背风的岩石平台。平台一侧是苍劲的古松,虬枝盘曲;另一侧是挺拔的翠竹,修直凌云。松涛竹韵,在此处交汇,声音时而高亢如龙吟,时而清越似凤鸣。
“今日早课,便在此处。”三阳子示意小子厚盘膝坐下,“闭上眼,勿以耳听,而以心感。感受这松涛之‘刚’、竹韵之‘柔’,刚柔并济,便是天地呼吸,亦是道之显化。”
小子厚依言闭目,初时只觉风声喧嚣,震耳欲聋。但他谨记师父教诲,将心神沉静下来,不再抗拒,而是尝试去“融入”这风声。渐渐地,那喧嚣化为了磅礴的韵律——松涛厚重、雄浑,带着不屈不挠的刚健之力,如同壮士长歌;竹韵清越、悠扬,带着韧而不折的柔婉之姿,犹如雅士抚琴。
他调整自身呼吸,试图与这风声的节奏相合。狂风呼啸时,他吸气深长,意想吸纳其刚健磅礴之气;风势稍缓,竹韵凸显时,他呼气绵远,意想呼出体内浊滞,融入其清柔韧和之性。
在这独特的“听风”修炼中,他丹田处的丹种也随之产生了微妙变化。不再仅仅是温煦旋转,而是随着风之刚柔节奏,时而鼓荡,时而收敛,将那一丝感悟到的刚健与柔韧之意,缓缓炼入自身。
更让他惊奇的是,当他心神彻底沉浸于这松涛竹韵时,周遭那些原本无形的天地灵气,仿佛也变得“可见”。他能“看”到青色的乙木灵气从松竹中散发,随着风势流转,其中松木灵气偏于厚重刚直,竹木灵气则偏于清灵柔韧。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94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