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98614" ["articleid"]=> string(7) "631078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873) "

...

道历四千六百八十六年二月初六,玄音初鸣响,正气破邪香。

赞曰:薄雾漫清观,初闻玄音章。咒诀合真气,清鸣震殿梁。邪香惑村愚,正法护身康。魍魉虽暗窥,道心自光芒。

二月初七,晨光微曦。

经过昨日咒诀初成,小子厚对自身气机的感应愈发敏锐。他盘坐古井边,不再仅仅满足于吐纳导引,而是尝试将心神沉入那片温热鼓荡的丹田,去细细体察那团被称为“丹种”的能量。

初时,只是一片混沌的暖意。但当他凝神内观,将全部意念集中于此时,那混沌渐渐分明——核心处是一点极其凝实、散发着柔和白光的“种子”,这便是他性命修行的根本。丹种缓缓旋转,如同宇宙中枢,牵引着周身稀薄的气血精华,化作丝丝缕缕温煦的“真气”,沿着既定的路线在体内缓缓运行。

更奇妙的是,他能“看”到这运行的真气,并非纯然一色。大部分是平和的白气,主生发滋养;但其中也夹杂着些许躁动的红气,主心火欲望;还有少量沉滞的黑气,主肾水恐惧;以及一些游离的青气、黄气,似乎对应着肝木、脾土等其他脏腑特性。

“师父,”他收功后,迫不及待地向三阳子描述所见,“我丹田里的气,好像有很多颜色,混在一起。”

三阳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欣慰:“善!你竟已能初步内视,辨得真气质性!此乃‘灵台方寸’之功,是修行上路的重要标志。”

他详细解释道:“人体本一小天地,内蕴五行,对应五脏。心属火,其气赤;肝属木,其气青;脾属土,其气黄;肺属金,其气白;肾属水,其气黑。你初生之真气,源于气血,自然杂糅五行之性。那平和白气乃是根本,其余各色之气,便是你自身情绪、欲望、乃至外界影响在体内的映射。”

“那日你心绪不宁,杂念纷飞时,可曾留意真气有何变化?”三阳子引导道。

小子厚回想前日,恍然道:“好像…那时候红色的气就多些,乱窜!”

“正是!心火妄动,则赤气炽盛。肾精不足或受惊恐惧,则黑气沉滞。修行之初,便是要觉察此等变化,进而以意念引导,炼化那些躁动、沉滞的偏颇之气,使五行归位,阴阳平衡,最终真气纯阳,化为无属性的先天一炁。”

为了让小子厚更直观地理解,三阳子带他来到药圃,指着一株略显萎黄的薄荷:“你看此株,便是土气不足,难以承载木性(薄荷属木),故而生发无力。需以草木灰(属土)培之。”又指着一株因浇水稍多而根茎有些腐烂的紫苏:“此乃水气过盛,反克了火性(紫苏辛散属火),需松土晾根,导水外出。”

“人体亦是如此。修行,便是做自身的园丁,时时察看病灶(偏颇之气),对症下药(以意引导,或借助功法、丹药),使其恢复平衡和谐。”

小子厚看着药圃中的草木,再回味体内那纷繁的“气”,顿时觉得这玄之又玄的修行,变得真切而可以把握。

早饭后下山,他刻意留心自身情绪变化对体内气机的影响。当周铁柱与他玩笑,他心生欢喜时,便觉一丝温和的赤气滋生;当思索难题略有焦躁时,那赤气便显躁动;而当路过村口,感应到那和尚若有若无的窥视时,一丝黑气便悄然从肾府升起,带来微微的寒意。

他立刻默诵《清静经》,观想丹田丹种散发白光照耀周身,那躁动的赤气与阴寒的黑气果然渐渐平复、消散。这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对“炼己”之道有了更深的信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948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