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98604" ["articleid"]=> string(7) "631078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870) "

三阳子在旁观看,微微颔首,知他已初步领悟了“有意若无意”的窍门。

去学堂的路上,小子厚脚步轻快。遇到几个早起劳作的村民打招呼,他皆微笑回应,心态平和。昨日那些关于流言、关于和尚的担忧,此刻想来,竟如清风拂过,不再挂怀。

学堂里,陈泽涛老师讲授《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一章。小子厚听着,忽然觉得这与道经中的“观照”之心颇有相通之处,皆是反求诸己,修养心性。当陈老师问及对此章的理解时,他站起身,结合早上的感悟,说道:“我觉得,‘三省’就像擦镜子,把心上的灰尘擦掉,才能看清自己,也看清别人。”

此言一出,陈泽涛惊讶地看着他,沉吟片刻,赞道:“子厚此言,颇有见地。读书明理,正是要如此融会贯通。”

放学回道观,小子厚将日间所学所悟说与师父听。三阳子叹道:“儒门修身,道门炼心,释家见性,路径或有不同,至高之处却可相通。你能由此悟彼,可见慧根渐长。”

晚课时,三阳子特意让小子厚再次诵读《清静经》。这一次,小子厚声音清朗,字句清晰,不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随着诵读,他周身气息自然流转,灵台一片清明。

是夜,他打坐行气,只觉心念纯净,杂念稀少,丹田丹种光芒温润,旋转自如。他明白,经文的真义,并非靠死记硬背可得,需在日用常行、修行体悟中,方能渐渐窥其堂奥。

...

道历四千六百八十六年二月初二,晨读悟真常,经义始通明。

赞曰:龙抬头日雾朦胧,井畔读经心意通。真常应物非逐物,清静在心不在空。步法自然合星斗,儒道互参理愈明。慧根渐长破迷障,经中玄妙自此生。

二月初三,夜凉如水。

晚课后,三阳子并未让小子厚立即歇息,而是将他唤至正殿。殿内只点了一盏长明灯,豆大的火苗在三清祖师像前静静燃烧,将祖师慈悲而又威严的面容映照得明暗不定,香炉中余烟袅袅,更添几分幽深静谧。

三阳子先带着小子厚给祖师上了三炷香,行礼如仪。而后,他在蒲团上盘膝坐下,示意小子厚坐在对面。

“子厚,你入我门下,已近一月。”三阳子声音低沉,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胎息初成,经义始明,也算踏入了门径。今夜,为师便与你讲讲我太乙玄元门的道统源流,让你知其所来,明其所往。”

小子精神一振,挺直腰背,凝神静听。殿外山风过隙,发出呜呜声响,仿佛也在聆听这段尘封的往事。

“我太乙玄元门,溯源上古,尊东华帝君为祖。”三阳子目光悠远,似要穿透殿壁,望见那渺茫的洪荒岁月,“帝君掌东极青阳之气,主生生之机,传下‘太乙金华’炼养之法,乃我门根本。后历经春秋战火,道统几近湮灭,直至东汉末年,祖师‘清虚真人’于终南山中,得遇仙缘,获授《太乙金华大丹录》残卷,苦修一甲子,终得大道,遂重立山门,开创我太乙玄元一脉。”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小子厚仿佛看到一位青袍道人,在云雾缭绕的终南绝顶,餐霞饮露,苦苦追寻大道的身影。

“清虚祖师之后,道统绵延,历代皆有才俊。”三阳子继续道,“唐时,‘云鹤真人’道法高深,曾奉诏入宫,祈雨解旱,泽被苍生;宋时,‘守拙真人’精于丹道,著《金丹参同契》,阐发内外丹法之奥;明时,‘玉阳真人’更是功参造化,据说已至炼神返虚之境,可惜…”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948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