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98578" ["articleid"]=> string(7) "631078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801) "
他缓缓念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小子厚跟着念诵,只觉得这短短九个字异常拗口,含义更是玄奥难明。
三阳子并不解释,继续念道:“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小子厚越听越迷糊,那些字单独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如同天书。他抬起头,困惑地看向师父。
三阳子微微一笑,并不直接释义,而是问道:“你白日练习踏罡步,脚踏的是何方位?”
“北斗七星之位。”
“感应的是何气机?”
“星辰之力和地脉灵气。”
“这便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初步。”三阳子颔首,“‘五贼’非是贼人,乃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精气,亦是五种盗取天地生机以为己用的法门。能明见、驾驭此五气,修行便可昌盛。将此理存于心,运化于修行之中,便觉宇宙虽大,其理在握;万物虽繁,其化由身。”
他顿了顿,指着油灯跳动的火苗:“你看这灯焰,需灯油(水)、灯芯(木)、点火(火)、灯盏(金土)相合,方能长明。缺一不可,相克相生,这便是五行之理。修行亦是调和体内五行,使之平衡运转。”
小子厚看着那簇温暖而稳定的火苗,再回味经文,似乎触摸到了一点模糊的影子。他似懂非懂,却将这些话牢牢记住。
“经文玄奥,非一日可解。你且每日诵读,将其熟记于心。随着你修行日深,阅历渐广,自有豁然贯通之时。”三阳子示意他继续跟读。
师徒二人便在青灯下,一句句诵读着《阴符经》。小子厚初时觉得艰涩,但反复诵读之下,渐渐被那独特的韵律和玄妙的意境吸引,心神沉浸其中。恍惚间,他仿佛看到经文中的文字化作点点流光,融入自己的识海。
诵读完毕,三阳子又取出一卷稍厚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此经主修心性,教你如何遣欲澄心,降心止念,对初学尤为重要。”三阳子道,“‘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心自静,神自清,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这一次的经文浅白许多,小子厚听着师父讲解,联系自身打坐时杂念纷飞、难以静心的经历,顿时觉得这经文言辞恳切,直指要害。
“打坐时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就是‘欲’和‘牵’吗?”他问道。
“不错。”三阳子赞许地点头,“初学静坐,心猿意马,是常态。此经便是降服心猿意马的缰绳。日后打坐前,可先默诵此经,有助于收摄心神。”
夜深了,油灯添了两次油。小子厚却毫无睡意,只觉得脑海中回荡着经文的韵律,心中一片澄明宁静,比往日打坐入静时还要通透几分。
临睡前,三阳子将两卷经书郑重交予他:“经卷乃道脉传承之载体,需敬惜字纸,妥善保管。日后这便是你的功课。”
小子厚将经书小心收入木匣,放在枕边。这一夜,他梦中不再有具体的景象,只有无数闪烁着金光的文字在黑暗中沉浮流转,构成一片玄妙的经文之海。而他丹田处的丹种,在这片文海的浸润下,似乎更加灵动,旋转间隐有清音相伴。
...
道历四千六百八十六年正月二十六,青灯映黄卷,稚子初读经。
赞曰:青灯黄卷夜深沉,玄文秘篆初叩心。阴符述尽天机奥,清静指明修性津。字字珠玑需慢品,句句玄妙待渐侵。道种得润生慧光,自此经途伴道途。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948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