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83995" ["articleid"]=> string(7) "630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798) "

修路计划,在石门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然而,陈默并没有被这股热情冲昏头脑。他知道,修路,远比修水库更为复杂。

水库是点,修路是线。这条线,要穿越山川河流,要经过村庄田野,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任何一点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浪费,甚至酿成灾祸。

“修路,不是简单的把土铺平。”在一次工程队骨干会议上,陈默对着李钰和张大山等人,严肃地说道,“它需要我们对沿途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哪里是高坡,哪里是低洼;哪里是硬石,哪里是软泥;哪里有水源,哪里有暗流……这些,都必须清清楚楚!”

他决定,在正式动工之前,先进行一次全面而精确的“路线勘测”。

陈默从工程队中,挑选了十几个最聪明、最有耐心,并且对数字和图形有一定敏感度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全新的队伍——“勘测队”。李钰的弟弟,李明,一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少年,也被陈默破格提拔,加入了这支队伍。

“你们的任务,就是我的眼睛!”陈默对着勘测队的队员们,认真地说道,“你们要用最精确的数据,为我绘制出一条,能让马车跑得最快,最平稳,最安全的道路!”

为了提高勘测的精度,陈默再次开启了他的“发明家”模式。

他指导木工组,制作出了一批全新的测量工具。

首先,是“测距绳”。他让人找来最坚韧的麻绳,经过反复拉伸和浸泡,确保其长度稳定不变。然后,每隔一丈(约三米),就打上一个红色的结,每隔十丈,就打上一个蓝色的结。这种简易的“卷尺”,比传统的步量和目测,精确了无数倍。

接着,是“简易水准仪”。他用一根笔直的木杆,顶端固定一个装了半碗水的陶碗。通过观察水面是否与碗沿平行,来判断地面是否水平。再配合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杆,就能测量出不同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和坡度。

最精巧的,是“简易经纬仪”。他用两根互相垂直的木杆,固定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底座上。通过观察杆上的刻度,和远处目标物的相对位置,就能大致测量出角度和方向。虽然精度远不如后世的经纬仪,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划时代的发明了。

“从今天起,你们要跟着我,把石门镇到河阳县城之间的三十多里路,给我丈量一遍!”陈默对着勘测队的队员们,下达了命令。

接下来的日子里,卧牛山下的工地,暂时安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陈默带着勘测队,活跃在石门镇到河阳县城之间的广阔田野上。

他们每天都背着那些“奇形怪状”的工具,穿梭于山林、田埂、溪流之间。他们时而停下脚步,架起“水准仪”,仔细地观察着远方;时而蹲下身子,用手触摸着泥土,判断着土质;时而又拿出“测距绳”,在地上拉出一条条笔直的线条。

陈默则手持木炭,在一张巨大的羊皮纸上,将勘测到的数据,一点点地绘制成图。那张图,不再是简单的线条,而是精确地标注了高程、坡度、弯道半径、土质类型,甚至连沿途的树木、河流、村庄,都清晰可见。

这是大虞王朝,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路线图”!

在勘测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碍。

“陈总队长,这里不能修路啊!”这天,当陈默的勘测队,来到一个名叫“黑风口”的山坳时,几个当地的村民,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63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