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83958" ["articleid"]=> string(7) "630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924) "
百姓们顿时沸腾起来,他们欢呼着,跳跃着,互相拥抱。一些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活了一辈子,从未见过如此景象,河水竟然真的被人牢牢地锁在了山谷之中。一位老人颤抖着说:“我小时候,这里年年发洪水,庄稼被冲毁,房子被淹没,没想到今天,我们竟然能把水拦起来,真是不敢想啊!”
陈默站在坝顶,看着那片正在不断扩大的水面,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知道,这片湖水,将是石门镇未来的希望,是他实现宏伟蓝图的起点。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天湖里鱼虾满塘,灌溉渠里流水潺潺,石门镇的田野里五谷丰登,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晚风吹过,带着湖水的湿润气息,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镇河大坝的竣工,让石门镇的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陈默没有丝毫懈怠,他深知,仅仅有大坝还不够,必须要有完善的灌溉渠系,才能让天湖里的水真正发挥作用。于是,他立刻组织工程队,开始了水库的二期工程 —— 修建一个围绕整个下游平原的、巨大而精密的灌溉渠系网络。
这个工程虽然没有修建大坝那么宏伟壮观,但其繁琐和精细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陈默拿出了他作为市政工程师的全部本领,亲自带领工匠们进行勘探。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带着罗盘、测绳和图纸,在崎岖的田埂上跋涉。冬天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却毫不在意;夏天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他也只是擦一把继续前行。他仔细测量每一寸土地的高低起伏,确定水渠的走向和坡度,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傍晚回到工地,他就在油灯下绘制图纸,常常忙到深夜。灯光下,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图纸上,主干渠、分支渠、斗渠、毛渠密密麻麻,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将天湖里的水精准地输送到每一块田地。为了让队员和村民们更直观地理解,他还特地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
这个沙盘用黄土和沙子堆成,按照一定的比例还原了石门镇的地形地貌。陈默用不同颜色的石子代表不同等级的水渠,用小木板制作了微型的闸门和分水口。他站在沙盘旁,向大家详细讲解水流的走向和分配方案:“大家看,天湖里的水通过总闸口流出,进入主干渠,然后在各个分水口分流,进入支渠、斗渠,最后流入毛渠,滋润每一块田地。这个闸门可以控制水流的大小,保证每块田地都能得到适量的灌溉。”
村民们围在沙盘旁,听得津津有味。原本抽象的图纸在沙盘上变得生动直观,他们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陈默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一位老农指着沙盘上的一个小山丘问:“陈总队长,这小山丘挡住了水渠,怎么办啊?” 陈默笑着说:“我们可以在这里挖一个隧洞,让水从地下穿过去。” 老农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有了修建大坝的经验,工程队的执行力早已今非昔比。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开挖渠道,他们挥舞着锄头、铁锹,一镐一镐地挖着,泥土被运到旁边,堆成了一个个小土堆;有的负责制作水泥预制板,他们按照图纸的要求,将混凝土浇筑进模具,然后精心养护;有的负责安装闸门,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闸门放入预留的位置,调试好每一个部件。他们顶着寒风,冒着严寒,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整个冬天,卧牛山下都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与周围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63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