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83944" ["articleid"]=> string(7) "630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559) "
“从今日起,木工组改组为模具工坊。” 陈默的声音透过竹筒扩音器传遍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你们要按照图纸上的尺寸,制作出一百套标准模具,误差不得超过半寸。记住,是半寸,不是一寸,更不是一尺!” 他指着图纸上的图形解释道,“这些模具分为坝体砖模、护坡石模、泄洪管模,每种模具都有严格的规格,必须做到分毫不差,因为它们将决定大坝的形状和强度。”
人群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不少工匠面露难色。一辈子跟木头打交道的他们,从未想过做木工还要如此精确,这简直比雕刻佛像还要难。一位老木匠皱着眉头说:“陈总队长,这木头受干湿影响,尺寸难免有偏差,半寸的误差,怕是太难了,我们从未做过如此精细的活计。”
李钰看出了大家的疑虑,上前一步朗声道:“陈总队长制定的规矩,必有深意。谁要是能提前完成任务,且误差在半寸之内,工坊额外奖赏两斤猪肉!若是能做到分毫不差,再加一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这奖赏对于常年劳作的工匠们来说,是极大的诱惑。木工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找来最直的杉木,用陈默发明的游标卡尺反复测量,每锯下一段木头,都要仔细比对尺寸,生怕出现一点差错。锯子、刨子在手中翻飞,木屑如雪花般簌簌落下,工地上到处都是 “沙沙” 的声响,那是木头与工具摩擦的声音,也是希望在生长的声音。三天后,第一批标准模具整齐地排列在工地旁,阳光下,它们棱角分明,尺寸统一,误差果然都控制在半寸之内。老木匠拿着卡尺,一遍又一遍地测量,最后对陈默竖起了大拇指:“陈总队长,服了!真是服了!您这法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与此同时,土石方队也完成了华丽转身。陈默指导他们搭建了三座混凝土搅拌台,每个台子旁都摆放着刻有刻度的木桶,分别用来盛放水泥、沙子和石子。这种精确的配比,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关键。“一份水泥,两份沙子,三份石子,再加入适量的水。” 陈默亲自示范,木铲在巨大的石槽中快速搅动,“搅拌时间必须满百下,少一下都不行!每一铲,每一次搅拌,都关系到大坝的质量,关系到石门镇百姓的安危!”
张大山带领着队员们严格遵守规程,石槽转动的声音日夜不息,搅拌出的混凝土均匀细腻,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有一次,一个年轻队员为了图快,少搅了几十下,被张大山发现后,狠狠训斥了一顿,还让他重新搅拌。张大山严肃地说:“这混凝土可不是闹着玩的,每一下搅拌都关系到大坝的安危,谁也不能马虎!我们是在为子孙后代修福,不是在敷衍了事!”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很快感染了所有工匠,他们都以能搅拌出最优质的混凝土为荣。
当第一块混凝土预制件从模具中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青灰色的块状物表面光滑如镜,棱角分明,用锤子敲打时发出沉闷的响声,与之前的三合土有着天壤之别。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试着将两块预制件拼接在一起,严丝合缝,仿佛是一体成型的,没有一丝缝隙。这种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63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