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83920" ["articleid"]=> string(7) "630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691) "
工程开始的头两天,一切还算顺利。工人们依靠原始的臂力,将一块块沉重的三合土砖和一筐筐黏土,传递到一米多高的坝体上。但当坝体的高度超过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时,问题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
最先暴露的,是运输效率的断崖式下跌。
传统的运输方式,是靠人力肩挑背扛。一个壮劳力,用扁担一次最多挑两筐土,或者怀抱两块土砖。他们必须先爬上用泥土堆成的、简陋而湿滑的斜坡,小心翼翼地将物料卸下,再空着手走下来。这一来一回,耗时耗力,真正用在“运输”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更致命的是,随着坝体增高,斜坡也必须越堆越长、越堆越陡。工人们在上面行走,如同在悬崖边舞蹈,脚下稍有不慎,便会连人带料地滚落下来。
短短三天时间,工地上就发生了十几起摔伤事故。虽然都只是些皮外伤,但那种“险死还生”的恐惧,像一团阴云,笼罩在每个运输队员的心头。他们的脚步变得迟疑,速度越来越慢,原本高昂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下去。
“龙虎榜”上的进度数据,也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困境。连续三天,所有小组的建设进度,都未能达到陈默预设的最低标准。整个工程,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潭。
陈默站在高处,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知道,问题不出在人的身上,而出在“方式”上。生产力,已经严重跟不上生产关系的需求了。不进行一场工具上的革命,别说按期完工,恐怕连工人的安全都无法保证。
这天傍晚,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巡视工地,而是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营帐里。昏黄的油灯下,他铺开一张硕大的麻纸,手握炭笔,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现代工地上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高耸入云的塔吊、纵横交错的脚手架、以及工人们推着轻便的独轮车,在预制好的坡道上穿梭自如……
“对!就是它们!”陈默的眼中,瞬间迸发出了光芒。
他要做的,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将那些经过了千百年验证的、最高效的工具,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复刻”出来!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水平和斜坡运输的难题——独轮车。
这个时代并非没有独轮车,但构造极其简陋。沉重的木制车轮,直接套在同样是木制的车轴上,转动起来,全靠硬磨,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推着它,尤其是在泥泞的土地上,比肩挑还要费力。
陈默要做的,是给这原始的工具,装上一颗“工业的心脏”——轴承。
当然,这个时代不可能有滚珠钢珠。但这难不倒一个顶级的工程师。他很快想到了替代方案。
第二天一早,他直接找到了负责后勤和物料的李钰,以及手艺最好的老木匠——张师傅。
“李部长,我需要你动用一切关系,给我找来这个世界上最硬的木头,越多越好!”陈默开门见山。
“最硬的木头?”李钰一愣,“那当属南方的铁桦木,据说坚硬如铁,入水即沉。只是……价格不菲,而且运输极为困难。”
“钱不是问题!”陈默斩钉截铁地说,“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派人去州府,去更远的地方买,也要给我弄来!另外,再给我准备大量的动物油脂,尤其是牛油和羊油,提炼得越纯越好!”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63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