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77567" ["articleid"]=> string(7) "63075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562) "
我们建立了简单的交接班日志,记录设备异常、顾客反馈和消耗品情况。陈天带着两个对硬件更有研究的代理,制定了每周一次的设备例行维护计划,清灰、检查散热、更新驱动,防患于未然。网络经过初期的波动后,我们升级了部分设备,稳定性大大提高。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首先是一些细微的竞争信号。学校周边另外两家规模较大的传统网吧,似乎注意到了我们这个“异类”的崛起。他们虽然没有在环境和硬件上跟进(这需要巨大的投入),但却不约而同地悄悄调低了价格,普通区甚至出现了 1.5元/小时 的超低价,包夜也降到了 8元。这明显是针对我们 5元/小时 起步的定价策略,意图用价格优势拉回那些对价格敏感、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客户。
其次,是内部管理的挑战。随着运营稳定,个别代理(尤其是负责简单保洁和引导的)开始出现松懈迹象,桌面清理不及时,对顾客的响应也变得有些怠慢。水吧的物料消耗也比预期要快,存在管理漏洞的可能。
最让我警惕的,是来自会员体系内部的一点杂音。有极少部分早期为了低价充电宝而加入“繁睿联盟”、并非真正认同我们理念的会员,在享受了网咖的预存优惠后,开始在私下抱怨:“环境好是好,但平时上个网还是比别的网吧贵不少啊,要不是之前存了钱,我可能就不来了。”
这些信号汇总在一起,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依靠“体验溢价”建立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是否足够深?能否抵挡住长期的价格战冲击?我们的服务和管理,能否持续满足顾客被我们“养刁了”的胃口?
就在我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潜在危机时,李可可再次出现了。
这一次,她没有在门外驻足,而是在一个周二的下午,人流相对稀疏的时候,直接走进了“繁睿网咖”。她今天穿得很休闲,一身简单的运动装,像个普通的学生,但那份与生俱来的清冷气质依然引人注目。
她在前台办理了临时卡,支付了5元的费用,没有用任何优惠。然后,她像一个真正的顾客一样,在网咖里缓缓踱步,目光细致地扫过每一个角落:整洁的桌面、运行流畅的电脑、舒适的椅子、忙碌但有序的水吧、墙上抽象的装饰画、甚至角落里的绿植……
她没有开机,只是在休息区坐下,点了一杯美式咖啡,慢慢地喝着,观察着周围那些沉浸在游戏世界或轻声交流的顾客,观察着工作人员的状态。
我远远地看着她,没有立刻上前打扰。我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次深入的、不带偏见的实地考察。
坐了约莫半小时,她喝完咖啡,将杯子丢入分类垃圾桶,然后径直朝我走了过来。
“看来,我之前的判断,需要做一些修正。”她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听不出情绪,“至少在吸引特定客群和短期运营上,你成功了。”
“学姐过奖,只是运气好,加上兄弟们给力。”我保持着谦逊。
“不仅仅是运气。”李可可摇摇头,目光锐利,“你精准地抓住了‘体验升级’这个点,并且用会员体系和预存模式,巧妙地锁定了初始客户,对冲了前期投入的风险。这一步,很聪明。”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56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