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67970"
["articleid"]=>
string(7) "630574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9章"
["content"]=>
string(2538) "忽视的声音被听见,让被遗忘的历史被铭记。
你创造了奇迹。”
我摇摇头,在他掌心回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
是你一直陪着我,是唐主任和赵主任的帮助,是所有关注这事的人的支持,才让这些声音传下去。”
江沐言看着我,眼里满是爱意,像盛着一汪温柔的水。
他轻轻吻了吻我的额头,在我掌心写字:“我会一直陪着你,一起守护这些声音,一起守护我们的家。”
12 永恒的声息一年后,青云巷成了真正的“国家级城市声音保护区”,我的录音棚变成了声音博物馆。
每天都有好多游客来参观,戴着耳机听老巷的声音,翻着爷爷的笔记和我们补充的细节标注,感受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博物馆里还专门设了“声音录制区”,让游客录下自己的声音,存入“城市声音档案”,好多人都愿意留下自己的痕迹。
江沐言成了知名纪录片导演,走到哪儿都带着我的声音收藏和爷爷的笔记,给人们讲青云巷的故事,讲那些被忽视的声音的价值。
他还成立了“城市声音保护基金”,帮更多像我一样的声音记录者,留住更多要消失的城市声音。
我的人工耳蜗手术很成功,但听力没能完全恢复——只能听到部分低频声音,像蚊子叫似的模糊不清,高频声音彻底消失了。
医生说,这是听神经不可逆损伤的后遗症,再怎么康复训练也无法回到从前。
但我找到了新的沟通方式。
江沐言教我学唇语,现在我能精准读懂别人的口型;我们还约定了一套“触觉密码”,轻轻拍三下是“我爱你”,捏捏手心是“别担心”,敲敲我的胳膊是“有我在”。
我还学会了通过震动感知世界——游客的脚步声是沉稳的低频震动,孩子们的笑声是轻快的高频震动,风吹树叶是细碎的连续震动,这些都是属于我的“声音”。
每天中午,江沐言都会从工作室回来,给我带一份我爱吃的便当,坐在我身边,在我掌心“读”网友的留言:“你的故事太治愈了,就算听不见,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带孩子来听老巷的声音,告诉他这是我们的根,不能忘。”
“谢谢林老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声音的价值,也学会了珍惜身边"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07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