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67968" ["articleid"]=> string(7) "630574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580) "可视化设备,看着那些跳动的暖光,心里满是感动。

虽然听不见,但我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能“看”到声音的模样——老货郎吆喝的暖光粗粝有力,童谣的暖光明亮活泼,故事里的暖光温柔绵长。

我用仅剩的低频听力录下这一切,耳鸣像刀割似的疼,可我却笑着流泪。

江沐言站在我身边,一直握着我的手,时不时在我掌心写字:“张大爷在打更,暖光跳得特有节奏,跟你录的那段老打更声一模一样。”

“王老先生在唱皮影戏,暖光像蝴蝶似的飞,好多小朋友都在跟着学。”

“小朋友们在唱《小星星》,暖光亮闪闪的,真好听。”

收录结束的那一刻,世界彻底静了。

我知道,我的听力已经完全消失了。

江沐言紧紧抱住我,力道很轻,怕碰疼我,在我掌心写字:“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声音,会活在纪录片里,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

我靠在他怀里,眼泪无声地流,浸湿了他的衣角。

虽然听不见了,但我不难过。

因为我已经把青云巷的声音永远留下来了,每一段都有细节、有故事,因为我有江沐言的陪伴,因为我知道,这些声音会一直传下去。

居民们围过来,用口型和手势跟我道谢。

有个小姑娘递给我一幅画,上面是青云巷的录音棚,还有跳动的音符和暖光。

她用手语比划:“姐姐,你的声音真好听,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收集城市的声音,给它们写备注。”

我看着小姑娘纯真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

原来,我的坚持不仅留住了声音,还能影响更多人。

那天晚上,我和江沐言坐在修复好的录音棚里,看着整齐的录音带、爷爷的笔记和跳动的暖光,心里特别平静。

他给我泡了杯热牛奶:“喝了暖暖身子,早点休息。”

我点点头,靠在他肩上。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

11 声烬第四卷:声烬第11章 无声的史诗江沐言把我的声音收藏、爷爷的笔记和纪录片结合,做成了纯声景纪录片《声烬》。

上映那天,电影院里坐满了人,有青云巷的居民,有关注这事的网友,还有好多爱传统文化的人。

更让人高兴的是,青云巷“国家级城市声音保护区”的申报,"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07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