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67947" ["articleid"]=> string(7) "630574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62) "叮嘱,还翻了爷爷的笔记,我心里一热,轻轻“嗯”了一声。

“对了,”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副驾储物格里掏出个糯米糍,“早上路过早点铺买的,甜而不腻,你垫垫肚子,录完戏咱们再去吃正经饭。”

我接过糯米糍,外皮软糯,甜香裹着芝麻味,心里那点紧张也淡了些。

老戏台藏在树林里,木头架子都朽了,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热闹。

王景然老先生坐在戏台后面摆弄皮影,头发白得像雪,背有点驼,手指却灵活得很。

戏台前坐了几个老头老太太,都是特意来听最后一场的。

“王老先生,我们拍纪录片的,想录下您的皮影戏,还有您唱的调子。”

江沐言轻声说明来意,“我朋友爷爷的笔记里提过您师父,说当年您师父的戏,整条街都爱听。”

王景然抬头看了看我们,目光落在我手里的录音设备上,笑了:“录吧录吧,往后想听,也没地儿听喽。

我师父当年教我的时候就说,戏是唱给人听的,没人听了,戏就死了。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嫌这调子老,哪懂这里面的滋味。”

锣鼓声一响,皮影戏开场了。

王景然的唱腔沙哑却有劲儿,每个字都带着岁月的糙劲儿。

我按下录音键,闭上眼睛仔细听,手里翻着爷爷的笔记,上面写着“1952年,王师父唱《封神榜》,台下喝彩声能掀了屋顶,高频喝彩声里带着兴奋的颤音”。

我的听觉超敏让我捕捉到了唱腔里细微的气息变化,联觉能力又让这些声音自动拼成了画面——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跟着戏班子跑前跑后,老头老太太搬着板凳占座,喝彩声此起彼伏。

那是年轻时的王景然,爱皮影戏爱得要命。

“这戏,我唱了一辈子喽。”

中场休息时,王景然喝了口茶,叹气道,“小时候跟着师父学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以为能唱到闭眼,没想到啊,戏台要拆了,年轻人也没人愿意学了。

你们录下来好,以后至少还有个念想。”

“您唱得真好。”

我真心实意地说,“这些调子,这些现场的动静,里面藏着好多情绪,不该没了。”

<王景然看着我,眼里闪过丝欣慰:“小姑娘,你懂。

也就你们,还愿意来录这些老声音,还愿意琢磨里面的门道。

不像"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06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