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66407" ["articleid"]=> string(7) "630534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86) "东西,别玩那些哭诉、求情或者仗着家世施压的小把戏。

骆羽珊果然没再直接联系我。

但几天后,在一些社交场合和财经媒体的边角料里,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星曜资本作风强硬、不近人情”、“新CEO年轻气盛、恐难驾驭庞大资本”的论调。

不用查,也知道源头来自哪里。

我懒得理会这种隔靴搔痒。

骆家如果只有这点手段,那也不配成为我的对手。

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星曜资本自身业务的梳理中。

母亲留下的摊子很大,但并非铁板一块。

一些老臣习惯于过去的节奏,对我的激进改革抱有疑虑;一些新兴业务线则嗷嗷待哺,渴求更多的资源倾斜。

我需要立威,更需要建功。

机会很快来了。

一个由星曜早期投资、专注于新一代生物传感技术的公司“灵犀科技”,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遭到了国外行业巨头的专利狙击和恶意挖角,陷入困境。

项目负责人直接越级,将求助信发到了我这里。

我迅速调阅了所有相关资料,召集了核心团队。

“灵犀的技术,符合星曜未来的战略方向。”

我做出判断,“不仅要救,还要借此机会,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我亲自部署:一方面,调动星曜最强的法务团队,迎击专利诉讼,同时反诉对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另一方面,启动紧急人才保留计划,大幅提升核心研发人员的待遇和股权激励,并利用星曜的全球网络,为他们的家人提供更好的安置条件,切断对手挖角的可能性。

同时,我指示市场部门,提前预热,准备在诉讼取得阶段性胜利时,高调发布灵犀的技术突破,抢占舆论高地。

一系列组合拳,快、准、狠。

几个月后,灵犀科技不仅稳住了阵脚,还在与行业巨头的交锋中,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星曜不遗余力的支持,赢得了关键的和解条款,声名大噪。

星曜资本的这笔投资,估值翻了几倍。

经此一役,星曜内部那些观望、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了。

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继承人,不仅拥有可怕的背景,更拥有与之匹配的手腕、眼光和魄力。

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灵犀科技负责人发来的、充满感激与振奋的汇报邮件,端起"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8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