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43354" ["articleid"]=> string(7) "630072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595) "
林静快步走到倒置显微镜前,俯身望向目镜。视野中,原本均匀铺展的细胞群里,出现了一些形态狭长、开始定向排列的细胞。它们像是一群接到了命令的士兵,正朝着培养皿中央那块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生物支架缓慢迁移、集结。
这是诱导分化的初步迹象!
“调整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记录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小时的细胞形态和增殖速率。赵启明,准备下一批动物实验模型。”林静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整个实验室立刻高效地运转起来。
一周后的项目组例会上,林静将最新的实验数据做成幻灯片,清晰地展示在众人面前。
“……各位老师请看,数据显示,在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刺激下,我们成功诱导了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潜能细胞向成纤维细胞方向分化。这初步证明了我们‘主动唤醒、原位再生’的技术路线,是完全可行的!”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李副院长扶着老花镜,身体前倾,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曲线图,嘴唇微微颤抖。陈主任则靠在椅背上,脸上那得意的笑容,几乎要咧到耳根。
“好!太好了!”李副院长一拍桌子,声音洪亮,“小林同志,你们小组立了大功!要加快进度,尽快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然而,在一片赞赏声中,总有不和谐的音符。
项目组里一位叫李明的副主任医师,是院里另一位资深专家的学生,一直对林静这个“空降”的课题组长心存芥蒂。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开口:“李院长,陈主任,我不是质疑林组长的能力。但这个结果……是不是太顺利了点?据我所知,国外对生长因子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我们这么快就找到了有效的组合?为了保证项目的严谨性,我建议对原始数据进行复核,排除偶然性和主观偏差的可能性。”
他的话虽然说得客气,但“复核”、“主观偏差”这几个词,无疑是在暗示林静的成果不可靠,甚至有造假的嫌疑。
陈主任的脸当即就沉了下来。
林静却面色如常,她直视着李明,平静地回答:“李医生提出的疑虑很有必要,科研本就应严谨。我们所有的实验步骤都严格遵循双盲原则,数据也经过了交叉验证。至于偶然性,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通过大规模重复实验来排除的。欢迎李医生随时监督指导。”
她不卑不亢,滴水不漏的回应,让李明一时语塞,只能讪讪地坐了回去。
会议结束后,赵启明跟在林静身后,愤愤不平:“这个李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没本事,就见不得别人好!”
“有质疑是正常的,用结果说话就行了。”林静淡淡地说,但心里却多了一份警惕。
果然,当天深夜,林静因为一份临床急会诊的报告临时返回实验室取资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锁在柜子里的原始实验记录本,摆放的位置有极其微小的移动。
她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关好柜门。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工作,但下班前,她用一根细如发丝的头发,巧妙地夹在了自己最新一本记录本的某一页。那一页,记录着关于信号分子最佳配比的关键数据。
这个小动作,是她前世在竞争激烈的实验室里,跟一位师兄学来的防贼技巧。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708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