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611"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50章" ["content"]=> string(3954) "

苏晓冉则针对短视频传播,给出了建议:“短视频要抓住‘碎片化’的特点,每一条视频聚焦一个动人的细节,比如竹编传承人劈竹丝的瞬间、快递员给老人送药的场景,再配上简单的文字和温暖的音乐,就能让更多人快速了解故事的核心。我们工作室的短视频账号,就是用这种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粉丝。”

当天傍晚,影像馆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微光晚宴”。陈叔夫妻俩做了满满一桌广州特色美食,韦姐从连山带来了当地的腊肉和春茶,小周带来了竹编文创餐具,梁粤则带着演员们,为大家演唱了融合了多民族元素的粤剧小调。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分享着故事传播的新进展——《沙海新绿》展播后,有更多企业捐赠了治沙设备;《韵动山海》的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不少年轻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戏曲;“微光文旅路线”刚上线,首批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林晓棠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感慨。从当年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汇聚了全国无数创作者的“微光大家庭”;从只拍广州本地的故事,到如今开展全国性的故事联展、文旅合作,“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跨越了山海,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夜幕降临,影像馆的灯光与珠江上的游船灯光交相辉映,院子里的串灯闪烁着,像一颗颗跳动的星光。林晓棠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身边欢声笑语的人们,突然想起了刚开始创业时的场景——她和江哲、苏晓冉在小小的工作室里,讨论着《城中村的星光》的剧本,那时的他们,虽然迷茫,却充满了希望。

如今,当初的希望早已变成了现实,而新的希望,还在不断生长。未来,“微光创作计划”会扶持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全国微光故事联展”会走进更多城市,“微光文旅路线”会连接更多地域,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会通过更多方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

林晓棠知道,“微光”的旅程,永远没有终点。因为只要有人愿意记录真实,有人愿意传递温暖,有人愿意为平凡的坚守喝彩,这些散落在人间的微光,就会永远闪耀,就会汇聚成无界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温暖更多人心,让这个世界,因这些故事而更加美好。

广州的冬阳透过薄雾,温柔地洒在“微光文旅路线”广州站的起点——棠下村肠粉摊前。这天,首批“微光文旅团”的游客如约而至,他们中有带着孩子来感受老街文化的家庭,有热爱现实题材创作的年轻人,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微光”老粉丝。林晓棠、江哲、苏晓冉早早等候在那里,陈叔夫妻俩则忙着蒸制热气腾腾的肠粉,空气中弥漫着米香与暖意。

“欢迎大家来到‘微光文旅路线’广州站!”林晓棠笑着向游客们挥手,“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会一起走进棠下村、粤剧艺术中心、微光影像馆,还会连线连山乡村小学和浙江安吉竹编作坊,让大家既能触摸到身边的微光,也能感受到远方的温暖。”

第一站来到棠下村,游客们跟着林晓棠走进了老街区。斑驳的骑楼墙上,贴着《城中村的星光》的拍摄海报,路边的老茶铺里,老街坊们正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熟悉的场景让不少游客想起了短片里的画面。“这里就是当年拍陈叔肠粉摊的地方吧?”一位游客指着肠粉摊问道。陈叔笑着点头,递上一碗热肠粉:“是啊,当年晓棠他们就在这儿拍了好几天,现在你们来,也尝尝我这‘星光肠粉’。”游客们接过肠粉,细细品尝,纷纷称赞“这是家的味道”。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