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609"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9章" ["content"]=> string(3588) "
广州的深秋,老城区的香樟树落下金黄的叶片,铺满“微光现实题材影像馆”门前的小径。这天,是“微光实训成果展”开展的日子,也是微光影视与广州文旅局、全国5家省级电视台联合发起“全国微光故事联展”的启动日,来自各地的创作者、主人公代表,还有慕名而来的观众,将影像馆围得热闹非凡。
实训成果展设在影像馆主展厅,20组学生实训作品依次陈列,每部作品前都摆放着创作者的实训日志与拍摄花絮。《夕阳暖》的展柜前,围满了关注“银发群体”的观众,屏幕里,72岁的张奶奶背着留守儿童过马路的画面,让不少人红了眼眶;《沙海新绿》的展区,播放着沙漠里智能灌溉设备运转的场景,治沙人老郭抚摸树苗的温柔手势,引得观众纷纷驻足讨论;《韵动山海》的展台前,循环播放着粤剧与壮族嘹歌融合的表演片段,梁粤与壮族歌手同台演唱的画面,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交融的魅力。
“这些年轻创作者的作品,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满是真诚。”一位来自央视的编导在参观时感慨道,“《夕阳暖》里,张奶奶给孩子擦嘴角饭粒的细节;《沙海新绿》里,治沙人用袖口擦汗时,露出的满是老茧的手,这些镜头比任何刻意设计的剧情都更有力量,这就是现实题材创作的灵魂。”
上午十点,“全国微光故事联展”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广州文旅局负责人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微光故事传播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全国30个“微光故事拍摄地”——从浙江安吉的竹编作坊、新疆喀什的乡村小学,到西北的治沙基地、广西的壮族村寨,每一个地点都对应着一段温暖的故事。“‘全国微光故事联展’,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故事传递。”负责人说,“未来半年,这些优秀的微光作品,将在全国5家省级电视台、各大视频平台同步展播,同时还会在10个城市开展线下巡展,让更多人看到平凡人的坚守,感受到微光的力量。”
启动仪式上,微光影视还与全国3家文旅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微光文旅路线”——观众可以跟着路线,走进浙江安吉的竹编作坊,体验竹编手艺;前往新疆喀什的乡村小学,与孩子们一起上“梦想课堂”;来到广州的老城区,逛陈叔的肠粉摊、看粤剧表演、参观微光影像馆,在行走中感受故事里的温暖。
仪式结束后,林晓棠被一群年轻创作者围在中间,他们中有参加过实训的学生,有“微光创作计划”扶持的新人,还有从外地赶来的独立创作者。“林导,我想拍一部关于乡村医生的短片,已经收集了一些素材,您能帮我看看吗?”“林导,我们团队想做‘微光故事’的短视频账号,怎么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看呢?”面对大家的提问,林晓棠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把江哲、苏晓冉也叫过来,一起给大家分享经验。
江哲结合自己的拍摄经历,告诉大家:“拍现实题材,最重要的是‘接地气’,不要用上帝视角去拍摄,而是要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观察、去倾听。比如拍治沙人时,不要只拍他们种树的辛苦,还要拍他们看到树苗发芽时的开心,拍他们和家人视频时的牵挂,这些真实的情绪,才能打动观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