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608"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8章" ["content"]=> string(3785) "
与此同时,跟随梁粤走访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组,也有了新发现。在广西壮族聚居地,他们看到壮族的“嘹歌”与粤剧的唱腔有着奇妙的契合点——两者都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都擅长用歌声传递故事。梁粤与当地的壮族歌手一起,尝试将“嘹歌”的旋律融入粤剧《牡丹亭》的唱段,经过多次打磨,终于创作出了一段新颖的唱腔。当这段融合唱腔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上表演时,壮族老乡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年轻人还主动询问粤剧的学习方式。“原来传统艺术之间没有隔阂,只要找到共鸣点,就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小组里的学生小吴感慨道,“这次实训让我明白,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一个月后,实训小组陆续回到广州。在实训成果分享会上,每个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拍摄素材与初步剪辑的短片——有记录“银发志愿者”日常的《夕阳暖》,有展现沙漠治沙新进展的《沙海新绿》,还有呈现粤剧与少数民族戏曲融合的《韵动山海》。虽然这些作品还有些稚嫩,但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真实的温度,每一段故事都凝聚着学生们的用心。
“看到你们的作品,我特别欣慰。”林晓棠看着学生们,眼里满是认可,“你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拍摄,而是真正走进了主人公的生活,读懂了他们的坚守与热爱。这就是我们成立实训基地的初衷——让更多年轻创作者,学会用镜头记录真实,用故事传递温暖。”
分享会结束后,不少学生主动报名加入“微光创作计划”第三季,希望能继续深入基层,把实训期间的素材打磨成完整的作品。来自广西的学生小韦,还提出了一个新的选题:“我想拍一部关于壮族‘三月三’民俗与粤剧结合的短片,让更多人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之美。”林晓棠立刻表示支持,并安排梁粤与他对接,提供专业指导。
当天傍晚,实训基地的院子里,学生们、微光团队成员、创作者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实训期间的趣事与感悟。江哲正在调试设备,准备把大家的分享剪辑成实训纪录片;苏晓冉则在整理学生们的实训日志,计划将优秀的日志汇编成《微光创作实训手册》,供后续的学生参考;陈叔夫妻俩特意赶来,给大家送来了热乎的肠粉和艇仔粥,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林晓棠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创作者,心里满是希望。她知道,“微光”的力量,正在通过这些年轻人不断传递下去——他们会带着在实训中学到的“倾听”与“共情”,走到更多地方,记录更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他们会成为新的“逐光者”,让“微光”的光芒,跨越山海,在更多地方闪耀。
夜幕降临,珠江上的灯光与实训基地的灯光交相辉映。林晓棠拿起手机,拍下了院子里热闹的场景,发在了社交平台上,配文:“年轻的身影,是微光的新力量;山海的故事,因热爱而永续。愿每一位逐光者,都能在真实的世界里,拍出有温度的影像。”
发送成功的瞬间,手机弹出了许多消息:韦姐发来连山乡村小学新建成的“影视小课堂”照片;小周发来竹编文创走进国际展会的视频;老郑发来快递网点“便民服务队”帮助独居老人的花絮。林晓棠笑着回复每一条消息,心里清楚,“微光”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这一次,会有更多人,一起执笔。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