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605"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7章" ["content"]=> string(4276) "

“其实,我们从来不是‘记录者’,而是‘同行者’。”林晓棠轻声说,“这些平凡人,才是‘微光’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用热爱与坚守,书写出了最动人的故事。未来,我们会继续跟着这些微光,走到更多地方,拍更多故事,让炬火长明,让故事永续。”

夜幕降临,院子里的串灯亮起,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肠粉,聊着故事,唱着欢快的歌。珠江上的游船灯光闪烁,与院子里的灯光交相辉映,照亮了广州的夜空,也照亮了每一个逐光者的心房。

林晓棠知道,“微光”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坚守热爱,还有人愿意传递温暖,还有人愿意记录真实,那些散落在人间的微光,就会不断汇聚,不断燃烧,照亮更多地方,温暖更多人心,让这个世界,因为这些平凡的故事,变得更加美好。

广州的盛夏,珠江畔的风裹挟着湿热的气息,却吹不散“微光创作实训基地”里的热情。这天,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20名影视专业学生,正式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训之旅——他们将分成5个小组,分别跟随微光影视团队、“微光创作计划”的优秀创作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拍摄,把课堂所学与现实故事深度融合。

林晓棠为每个小组制定了差异化的实训方向:一组跟随浙江竹编传承人小周,记录竹编手艺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一组跟着新疆支教老师李娟,拍摄边疆教育与内地帮扶的故事;一组留在广州,聚焦社区里的“银发志愿者”群体;一组前往西北,跟踪沙漠治沙的新进展;还有一组则围绕“粤剧与少数民族戏曲融合”,跟着梁粤走访广西、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出发前,林晓棠在实训基地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课。她没有讲复杂的拍摄技巧,而是拿出了那本陪伴她多年的调研笔记本——里面记满了早年拍摄时的采访细节、观众反馈,甚至还有多次修改的剧本草稿。“实训的核心不是拍一部完美的作品,而是学会‘倾听’与‘共情’。”林晓棠翻着笔记本,语气诚恳,“就像当年拍《城中村的星光》,我们在棠下村待了两个月,不是拿着摄像机到处拍,而是跟着陈叔摆摊、和老街坊聊天,直到真正读懂他们的生活,才能拍出有温度的故事。”

实训开始后,各小组陆续奔赴目的地。留在广州的小组,很快就找到了拍摄焦点——社区里的“银发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由12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组成,他们中有人负责接送社区里的留守儿童上学,有人定期给独居老人上门体检,有人还会在社区广场教大家跳广场舞。小组里的学生小林,跟着72岁的张奶奶接送留守儿童时,发现张奶奶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出门,在路边的早餐摊给孩子买热乎的包子;遇到下雨天,她还会背着年幼的孩子过马路,身上的衣服湿了大半,却始终把孩子护得严严实实。“以前总觉得老人需要被照顾,没想到他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别人。”小林在实训日志里写道,“这些细碎的瞬间,比任何刻意设计的剧情都更动人。”

前往西北的小组,则在沙漠里收获了太多感动。他们跟着治沙人老郭,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种树,顶着正午的烈日给树苗浇水,傍晚还要检查树苗的生长情况。有一次,沙漠里突然刮起沙尘暴,大家赶紧躲进临时搭建的棚屋,老郭却不顾危险,冲出去把刚种下的一批树苗用塑料布盖好。“这些树苗就像我的孩子,多保护一棵,沙漠就少一片,绿洲就多一片。”老郭的话,让小组里的学生们红了眼眶。实训期间,他们还见证了一个特别的时刻——广州的企业捐赠的智能灌溉设备运到了沙漠,有了这些设备,树苗的成活率能提高30%。当第一台设备启动,水流顺着管道流向树苗时,治沙人们欢呼雀跃的样子,被学生们精准地定格在镜头里。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