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601"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818) "

揭幕仪式结束后,“微光创作计划”第二季成果展在影像馆的主展厅开展。第二季扶持的20个项目,涵盖了治沙人、乡村医生、老钟表匠、社区志愿者等多个群体,每一部作品都带着真实的温度。来自西北的创作者小杨,带着他的《沙海绿痕》再次亮相,短片里,沙漠里的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树苗林,治沙人们带着新的志愿者,继续在沙漠里种树,画面里的绿色,比第一季时更加浓郁。“现在,已经有1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治沙队伍,还有企业捐赠了树苗和灌溉设备,沙漠里的绿色,正在一点点扩大。”小杨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第二季成果展的颁奖环节,最特别的奖项是“微光影响力奖”,获奖者是所有作品的主人公代表——快递员老郑、支教老师李娟、竹编传承人老周、社区网格员张敏……他们走上领奖台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郑手里拿着奖杯,激动地说:“以前觉得自己送快递的工作很平凡,没想到能成为故事的主角,还能带动更多人理解我们快递员。现在,我们网点成立了‘便民服务队’,不仅送快递,还帮独居老人买东西、送孩子上学,我们也要做城市里的‘微光’。”

颁奖结束后,“微光创作计划”第三季正式启动。第三季的主题是“山海相连,微光共燃”,将重点扶持跨地域的现实题材创作,比如“广州快递员与边疆牧民的帮扶故事”“浙江竹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粤剧与少数民族戏曲的融合”等。启动仪式上,林晓棠宣布,第三季将联合全国10所高校的影视专业,成立“微光创作实训基地”,让学生们深入基层调研,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记录真实故事。

当天傍晚,影像馆的院子里,一场热闹的“微光嘉年华”正在举行。陈叔的肠粉摊前,依旧排着长队,他的儿子也加入了进来,帮着蒸肠粉、盛粥,父子俩的笑容格外温暖;梁粤带着粤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们,和连山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段融合了粤剧与少数民族歌舞的节目,婉转的唱腔搭配着欢快的舞蹈,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小周则带着观众们,在院子里的竹编体验区,编着印有“微光”字样的竹编小挂件,大家手里的竹丝翻飞,欢声笑语不断。

林晓棠和江哲、苏晓冉站在院子的角落,看着眼前的一切,眼里满是欣慰。江哲手里拿着摄像机,记录下这热闹而温暖的场景,镜头里,老人们在聊天,孩子们在玩耍,创作者们在交流,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还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棠下村的肠粉摊前,讨论要不要拍《城中村的星光》时,你说‘就算只有一个人看,也要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拍下来’。”江哲笑着说,“现在,不仅有很多人看我们的故事,还有很多人加入我们,一起记录故事。”

苏晓冉也笑着说:“以前我们总担心现实题材没人关注,现在,‘微光’已经成了一个品牌,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我们的作品,开始关注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这大概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意义吧。”

林晓棠看着院子里的“微光”招牌,在夕阳的照耀下,“微光”二字泛着温暖的光。她想起了这六年来走过的路——从棠下村的肠粉摊到连山的乡村小学,从粤剧艺术中心到沙漠里的治沙点,从小小的工作室到宽敞的影像馆,他们记录过的每一个故事,遇到过的每一个人,都像一束微光,汇聚成了照亮前路的炬火。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