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97"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642) "

傍晚时分,林晓棠和团队坐在影像馆的院子里,看着广场上渐渐散去的人群,心里满是温暖。江哲拿着下午拍摄的素材,笑着说:“今天拍了很多精彩的瞬间,有分享者们的真情讲述,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有观众们的热情参与,这些都可以做成影像馆的宣传素材,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苏晓冉则拿出了一份“微光志愿者招募计划”,说:“今天有很多人报名当志愿者,我们可以把志愿者队伍好好组建起来,让他们参与到影像馆的日常运营、活动策划中,这样不仅能减轻我们的负担,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微光故事’的传播中。”

林晓棠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了影像馆开馆以来的点点滴滴——有老街坊们的支持,有创作者们的坚守,有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孩子们的梦想。她知道,“微光”的力量,正在不断传递、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些故事而感动,因为这些坚守而行动,因为这些温暖而相聚。

夜幕降临,影像馆的灯光亮了起来,照亮了广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林晓棠站在影像馆的门口,看着远处珠江上的游船灯光,心里满是坚定。未来,影像馆会继续举办更多精彩的活动,“微光创作计划”会扶持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团队会拍摄更多温暖的现实故事。

那些曾经微弱的光芒,如今已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吸引着更多逐光者前行。而林晓棠和她的团队,也会一直带着初心,在记录真实、传递温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微光的光芒,照亮更多地方,温暖更多人心。

广州的初春,木棉花开遍街巷,红硕的花瓣落在“微光现实题材影像馆”的青石板路上,像撒下的一地星光。这天,是微光影视工作室成立六周年的日子,也是“微光创作计划”第二季收官、第三季启动的日子,更是影像馆“平凡故事收藏库”正式对外开放的日子。

清晨,影像馆外就排起了长队——有从外地赶来的创作者,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家长,有拄着拐杖的老街坊,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林晓棠、江哲、苏晓冉站在影像馆门口,笑着迎接每一位到来的人,他们身上的衣服,还是当年拍摄《城中村的星光》时穿过的款式,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眼里的光芒却愈发坚定。

“平凡故事收藏库”设在影像馆的地下一层,这里收藏着近百个平凡人的故事素材——有快递员老郑的快递日志,每一页都记着送件的时间、客户的需求;有广绣传承人外婆的绣线盒,里面装着她用了几十年的丝线,盒盖上还贴着林溪小时候画的全家福;有连山乡村小学孩子们的梦想卡片,上面用稚嫩的字迹写着“想当治沙人”“想让家乡的竹子变成火车”;还有地下管网维修工人老方的工具包,里面的扳手、钳子都磨得发亮,每一件工具都藏着抢修管网的故事。

收藏库的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故事信箱”,观众可以将自己或身边人的平凡故事写下来,投进信箱,优秀的故事将有机会被微光影视团队拍成短片。开馆仪式上,广州市文旅部门的负责人为“故事信箱”揭幕:“这个信箱,是连接平凡与光影的桥梁,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故事的主角,让每一份坚守与热爱,都能被光影定格、被岁月铭记。”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