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93"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3699) "
林晓棠和团队早早来到影像馆,忙着布置分享现场。苏晓冉把分享者的故事简介做成海报,贴在广场的展示架上;江哲调试着现场的拍摄设备,准备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实习编剧们则忙着给分享者递热水、核对分享流程,脸上满是热情。
上午九点,分享会正式开始。第一位分享者是地下管网维修工人老方,他穿着沾满泥点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磨损严重的工具包,笑着走上台:“我干管网维修快二十年了,别人躲着暴雨走,我们得往积水里冲,因为地下管网一堵,居民们的生活就麻烦了。”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是他和同事们在暴雨中抢修管网的场景,“去年台风天,市区一处管网破裂,我们在水里泡了六个小时,终于把故障排除了。那天晚上,看着居民家里重新通水通电,我们心里比啥都踏实。”老方的话朴实无华,却让台下的观众深受触动,掌声此起彼伏。
紧接着上台的,是理发师陈姐。她在老城区开了一家小小的理发店,坚持每月免费给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理发,已经做了八年。“我小时候,奶奶行动不便,理发特别麻烦,那时候我就想,要是以后能给像奶奶一样的老人免费理发就好了。”陈姐说,刚开始做这件事时,有人说她“傻”,觉得免费理发赚不到钱,但她却一直坚持着,“每次给老人理完发,看着他们对着镜子笑,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在,店里的年轻理发师也跟着我一起做,还有不少社区居民主动来帮忙,陪老人聊天解闷。”
分享会进行到一半时,一位特殊的分享者来到了现场——他是来自西北的青年创作者小杨,之前通过“微光创作计划”,拍摄了一部关于沙漠治沙人的短片《沙海绿痕》。“我以前总觉得,好的作品要拍轰轰烈烈的故事,直到看到微光影视的作品,才明白平凡人的坚守,才是最动人的剧情。”小杨眼里满是坚定,“拍《沙海绿痕》时,我跟着治沙人在沙漠里待了两个多月,看着他们每天迎着风沙种树,看着沙漠里的树苗一点点长大,我被深深打动了。现在,我的短片已经在影像馆展出,很多观众看完后,都想为治沙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力量。”
分享会结束后,不少观众围着分享者们交流,有人表示想加入陈姐的免费理发队伍,有人询问如何为沙漠治沙捐赠树苗,还有人主动向林晓棠团队报名,希望能成为影像馆的志愿者。一位来自广州大学影视专业的学生,找到林晓棠说:“林导,今天的分享会让我深受启发,我想以老方师傅的故事为题材,拍一部短片,记录地下管网工人的日常,您能给我一些指导吗?”林晓棠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的‘微光创作计划’第二季正在招募,你可以报名参加,我们会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当天下午,影像馆的“亲子非遗体验区”也格外热闹。梁粤带着粤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们,教孩子们穿粤剧戏服、学粤剧唱腔;浙江的竹编传承人小周,则带着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编竹编小篮子,孩子们拿着自己编的小篮子,脸上满是成就感。韦姐带来的连山乡村小学孩子们,也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画作和手工制品,还和广州的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段简单的粤剧片段,两个地区的孩子们手拉手,笑得格外开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