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84"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4234) "
创作心得:“拍《社区网格员的一天》,是因为我在社区里看到张敏忙碌的身影,觉得她的工作很有意义。为了拍好这部短片,我跟着张敏一起工作了一个月,每天从清晨到傍晚,记录下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拍摄中,我发现网格员的工作很琐碎,却关系到居民们的生活——帮老人买东西、维修社区设施、解答居民的疑问,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能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有一次,社区里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了,张敏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老人家里,把老人送到医院,还在医院里照顾老人,直到老人的家人赶来。这件事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明白,网格员是社区里的‘连心桥’,连接着社区与居民,传递着邻里间的温情。拍摄时,我们用平实的镜头语言,展现张敏的工作日常,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感受到社区里的温暖与包容。通过这部短片,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网格员的工作,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让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主人公故事:张敏做社区网格员已经5年了,她负责的社区里,有1000多户居民,她都能叫出很多居民的名字,记得他们的需求。5年里,她帮居民解决了很多困难——帮独居老人办理医保、帮失业居民找工作、帮邻里调解矛盾。有一次,社区里的两户居民因为装修问题发生了争执,吵得不可开交,张敏得知消息后,多次来到两户居民家里,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帮他们协调解决问题,最终,两户居民握手言和,还成了好朋友。张敏说:“做网格员,最重要的就是有耐心和爱心,居民们的事,不管大小,只要我们能帮上忙,就一定要尽力去帮。看到居民们在社区里生活得开心、幸福,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为了让社区里的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张敏还组织了很多社区活动——“邻里茶话会”“亲子手工活动”“老年舞蹈比赛”,这些活动让居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了,关系也更亲密了。现在,社区里的居民们都很喜欢张敏,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大家都说:“有张敏这样的网格员,我们在社区里生活得很安心、很温暖。”
广州的盛夏,珠江畔的晚风带着湿润的凉意,吹散了白日的燥热。微光影视工作室的院子里,一场特别的“微光故事会”正在举行——来自全国的现实题材创作者、各作品的主人公代表,还有一直支持工作室的伙伴们齐聚一堂,围坐在挂满串灯的木桌旁,分享着故事背后的温暖与成长。
院子的角落,陈叔的肠粉摊前依旧排着小队,他和妻子忙着蒸肠粉、盛艇仔粥,时不时和熟悉的面孔打招呼;梁粤带着粤剧艺术中心的青年演员们,穿着轻便的练功服,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改编后的粤剧小调,婉转的唱腔搭配着吉他伴奏,引得阵阵掌声;连山乡村小学的韦姐,特意带来了孩子们画的“我的梦想”主题画作,一张张色彩鲜艳的画纸上,有想当画家的、想当老师的,还有想当粤剧演员的,满是童真与希望。
故事会正式开始,林晓棠率先走上台,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各种照片——有《城中村的星光》拍摄时,她和江哲在肠粉摊前讨论剧本的场景;有《片场微光》开机时,团队成员一起切蛋糕的瞬间;还有“微光创作计划”创作者们在各地拍摄的花絮。“从2019年拍第一部短片开始,到现在‘微光创作计划’扶持了15个项目,我们走过了5年时间。”林晓棠的声音温和而坚定,“这5年里,我们拍过老街坊的坚守,拍过非遗传承人的执着,拍过乡村教师的奉献,也拍过城市里平凡岗位上的微光。这些故事,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我们‘记录’的,是每一位主人公用热爱与坚守,书写出的最动人的篇章。”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