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77"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7章" ["content"]=> string(4390) "
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带着“记录真实、传递温暖”的初心,行走在更多地方,挖掘更多平凡人的故事,让“微光”照亮更多角落,让更多人感受到现实世界里的热爱与坚守,共赴一场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创作新程。
为了让“微光创作计划”的成果更好地传播,我整理了一份《微光现实故事集锦》,收录各扶持项目的精彩片段、创作心得及主人公故事,既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温暖的作品,也能为后续创作者提供参考。
一、非遗传承篇:指尖匠心,薪火不熄
(一)《竹编里的乡愁》
精彩片段:镜头从清晨的安吉竹林开始,薄雾中,竹编传承人老周手持柴刀,精准砍下适合编织的竹枝,刀刃划过竹身的清脆声响,搭配竹林间的鸟鸣,满是自然气息。随后,画面切换到作坊内,老周坐在竹制工作台前,将竹枝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手指翻飞间,竹丝在他掌心穿梭;一旁的创作者小周,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一个步骤,时不时上手尝试,却因力度不当将竹丝劈断,老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手把手教他调整手势。短片后半段,老周与小周设计的竹编文创产品亮相——竹编台灯、竹编笔记本、竹编饰品,这些融入现代设计的作品,被摆进城市文创店,年轻人围着展台驻足欣赏,老周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欣慰。
创作心得:“最初想拍竹编,只是不想爷爷的手艺失传,却在调研拍摄中,真正读懂了‘传承’的意义。以前觉得竹编是‘老古董’,直到跟着爷爷上山选竹、劈丝、编织,才知道每一根竹丝的粗细、每一个纹路的走向,都藏着几十年的匠心。拍摄时,我特意避开了华丽的镜头语言,用特写捕捉爷爷的手——布满老茧却灵活无比,这双手,不仅编织出了精美的竹编,更编织出了一份对传统的坚守。而当看到我们设计的文创产品被年轻人喜欢时,我明白,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坚守中创新,让老手艺走进新时代的生活。”
主人公故事:老周从事竹编行业已有45年,年轻时,他的竹编产品是当地村民的生活必备品——竹篮、竹筐、竹席,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可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买竹编的人越来越少,竹编作坊渐渐冷清,甚至有几年,老周连徒弟都收不到。但他从未放弃,每天依旧坚持劈竹丝、练编织,还会偷偷看现代设计杂志,琢磨着如何让竹编“变年轻”。小周是老周的孙子,大学学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一次回家看到爷爷对着空荡荡的作坊叹气,便决定帮爷爷推广竹编。他带着爷爷的竹编产品参加文创展会,却因款式老旧屡屡碰壁,后来,他索性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学竹编,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结合,终于让老竹编重新焕发生机。如今,他们的竹编文创产品不仅在网上热销,还走进了城市的文创店,老周也收了5个年轻徒弟,竹编作坊里,再次响起了竹丝穿梭的声音。
二、教育坚守篇:山海相隔,爱不缺席
(一)《边疆支教日记》
精彩片段:短片以“日记”的形式,串联起支教老师李娟在新疆喀什的支教生活。镜头里,清晨六点,天还没亮,李娟就背着书包出门,手里提着给学生们带的馕和热牛奶,在零下十几度的山路上行走,积雪没过了脚踝,她的脚步却依旧坚定;教室里,她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双语教学,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古诗,她特意用当地的弹布尔(一种维吾尔族乐器)弹奏古诗旋律,孩子们跟着旋律,一边拍手一边唱,脸上满是笑容;傍晚,她送家远的学生回家,在学生家里,她帮孩子辅导作业,和家长们聊家常,家长们端来热气腾腾的奶茶和烤包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李老师,谢谢您,孩子现在越来越爱学习了。”短片的最后,李娟的支教期限到了,孩子们拉着她的手,眼里含着泪,递给她一张张画着“李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的画,李娟也红了眼眶,她对着孩子们说:“我还会回来的。”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