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74"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565) "
这期间,微光影视工作室自身的新作品《快递人生》也正式开机拍摄。这部作品聚焦广州的快递员群体,林晓棠团队提前三个月深入快递网点调研,记录下了许多真实故事:快递员老郑,为了给独居老人送急需的降压药,冒雨骑行20公里,自己浑身湿透却小心翼翼护着药盒;年轻快递员小吴,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摄影,用镜头记录下快递网点的日常,还帮网点的同事们拍了“工作证件照”;快递网点的负责人,在疫情期间组织快递员成立“便民服务队”,帮居民采购生活物资、接送孩子上学。
拍摄过程中,广州的快递行业协会主动联系到工作室,不仅提供了快递网点、分拣中心等拍摄场地,还组织了几十位快递员参与群演拍摄。有位快递员在拍摄间隙,拉着林晓棠的手说:“以前总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平凡,没人会在意,现在你们愿意拍我们的故事,我们特别开心,也希望能通过这部作品,让大家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快递人生》拍摄过半时,“微光创作计划”的首个完成作品《竹编里的乡愁》也传来了好消息——这部短片在“南方非遗影像展”上获得了“最佳新人作品奖”。创作者特意发来视频,视频里,他和爷爷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奖杯,身后是摆满现代竹编产品的展台:“谢谢‘微光创作计划’的支持,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通过短片了解到我们的竹编,还有几家文创公司来找我们合作,爷爷的竹编作坊,终于热闹起来了!”
林晓棠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工作室的所有人和其他创作者,大家都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边疆支教日记》《社区网格员的一天》等作品陆续完成,有的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千万,有的被地方文旅部门用作宣传素材,有的还引发了相关部门对特定群体的关注与帮扶。
这天傍晚,林晓棠和团队成员,以及“微光创作计划”的创作者们,齐聚在陈叔的肠粉摊前。陈叔夫妻俩特意准备了满满一桌美食,除了招牌肠粉,还有各地创作者带来的家乡菜——浙江的安吉白茶、新疆的烤包子、四川的麻辣兔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分享拍摄中的趣事与感动。
“我拍网格员的时候,有次跟着她处理邻里纠纷,从下午两点谈到晚上八点,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还一起给我们煮了饺子,”一位创作者笑着说,“那一刻我才明白,现实故事里的温暖,比任何剧本都更动人。”
“我拍快递员的时候,有个客户因为快递延迟发脾气,后来看了我们的拍摄花絮,主动给快递员道歉,还送了一箱水果到网点,”林晓棠也分享道,“这就是我们拍现实题材的意义——不仅是记录,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温情。”
夜色渐深,肠粉摊的灯光温暖明亮,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珠江边的晚风拂过,带着木棉花的香气,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林晓棠看着眼前这群因“微光”相聚的人,心里满是感慨:从一部《城中村的星光》出发,到如今“微光创作计划”汇聚起全国的创作者,从记录广州的街巷故事,到展现全国的现实温情,“微光”早已不是单点的闪烁,而是汇聚成了一片温暖的“光海”。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