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71"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681) "

广州的初春,木棉花开得正盛,一朵朵红硕的花绽放在枝头,将城市点缀得暖意融融。微光影视工作室的“微光创作计划”正式启动的消息,在影视行业和高校间传开后,短短一周内,就收到了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100多份创作申请——有想拍家乡非遗竹编的大学生,有记录社区网格员日常的独立创作者,还有聚焦边疆支教老师的影视新人,每一份申请里,都藏着对现实故事的热爱与坚守。

林晓棠和团队成立了“微光评审组”,除了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还邀请了陈导、“初心文化”的李姐、星芒影视的张蔓,以及粤剧演员梁粤、乡村教师韦姐等“现实故事主人公”担任评审。评审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逐份翻看申请材料,每遇到打动人心的选题,就会展开热烈讨论。

“这个《竹编里的乡愁》选题很有意思,”苏晓冉拿起一份来自浙江安吉的申请,“创作者是当地竹编传承人的孙子,想记录爷爷如何用现代设计让老竹编重新走进年轻人生活,既有非遗传承的内核,又有时代创新的元素,很贴合咱们的创作理念。”

韦姐看着一份聚焦边疆支教的申请,眼里满是触动:“我太懂支教老师的不易了,这份申请里写的‘零下二十度走山路送学生回家’‘用方言教孩子唱儿歌’,都是真实发生的事。要是能拍出来,一定能让更多人关注边疆教育。”

张蔓则关注到一份记录城市快递员的申请:“现在快递员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群体,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工作——凌晨分拣包裹、暴雨天送货上门、面对客户误解时的委屈,这些故事很贴近生活,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经过两周的评审与沟通,“微光创作计划”最终确定了10个扶持项目,每个项目不仅能获得5-10万元的创作资金支持,还能得到工作室的“一对一指导”——江哲负责摄影技术指导,苏晓冉帮忙打磨剧本,林晓棠则从选题方向、拍摄节奏等方面给出建议,同时对接广州本地的影视设备厂商,为创作者们争取到了设备租赁优惠。

启动仪式当天,微光影视工作室的院子里摆满了桌椅,10个扶持项目的创作者齐聚一堂。林晓棠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想起了当初自己带着《城中村的星光》四处奔走的模样,笑着说:“以前我们拍现实题材,总觉得是‘孤军奋战’,但现在,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我们不再孤单。‘微光创作计划’不是‘帮扶’,而是‘同行’,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更多平凡人的故事,拍成打动人心的作品。”

启动仪式后,创作者们陆续进入调研拍摄阶段。林晓棠和团队也开启了“微光巡访”之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往各个项目的拍摄地,为创作者们提供现场指导。在浙江安吉的竹编作坊里,他们看到创作者正跟着爷爷学习竹编针法,笔记本上记满了“竹编染色工艺”“现代产品设计思路”等细节,江哲现场指导他如何用镜头捕捉竹丝穿梭的细腻瞬间,如何通过光影对比展现老竹编与新设计的碰撞;在新疆喀什的边疆小学,他们陪着支教题材的创作者一起,走在零下十几度的山路上,记录支教老师送学生回家的场景,韦姐还特意和支教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帮创作者挖掘出“老师用当地乐器教孩子唱古诗”的暖心细节。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