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69"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4章" ["content"]=> string(3590) "

分享会结束后,一位来自西北的学生找到林晓棠,眼神坚定地说:“林导,以前我总觉得现实题材没人看,拍起来也没成就感。但听了你们的故事,我想回到家乡,拍一拍我们那儿的黄河摆渡人,他们守着渡口几十年,把村民们平安送到对岸,这样的故事,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林晓棠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本工作室自制的“现实题材创作手册”:“这本手册里,有我们调研、拍摄、后期的经验技巧,还有各个作品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到你。记住,只要守住‘真实’二字,每一个平凡故事都能发光。”

当天傍晚,工作室收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城心归处》获得了“全国城市文化传播优秀作品奖”,颁奖词里写着:“作品以细腻的镜头,记录了城市更新中的邻里温情,让观众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包容,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温暖的范本。”二是韦姐发来视频,视频里,连山乡村小学的“梦想教室”又添了新设施——广州的企业捐赠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孩子们正对着屏幕,和广州的学生一起上粤剧兴趣课,画面里,孩子们跟着梁粤学做兰花指,笑得格外开心。

林晓棠把视频投屏到工作室的大屏幕上,团队成员围在一起观看。江哲笑着说:“咱们从拍一部小短片开始,没想到现在能带动这么多人关注现实题材,还能帮到这么多人,这大概就是创作的意义吧。”苏晓冉点点头:“以后咱们可以做一个‘微光创作计划’,扶持更多像那个西北学生一样的新人,让更多现实故事被拍出来。”

林晓棠看着大家眼里的光芒,心里满是感慨。从当年那个拿着场记板紧张到手抖的新人,到如今带领团队深耕现实题材的导演;从只有她和江哲两个人的“小作坊”,到如今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工作室,这一路,他们始终守着“记录真实、传递温暖”的初心,也见证了无数微光汇聚的力量——陈叔的肠粉摊成了老街文化的符号,梁粤的粤剧推广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连山的乡村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梦想舞台,黉桥社区的新老市民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夜幕降临,工作室的灯依旧亮着。林晓棠坐在书桌前,翻开新的创作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都是人间的星光;每一次真诚的记录,都是微光的汇聚。”她的身边,江哲正在修改《黄河摆渡人》的前期调研方案,苏晓冉在整理“微光创作计划”的扶持细则,实习编剧们围在一起,讨论着下一部作品的选题——有人想拍广州的老钟表匠,有人想记录社区志愿者的日常,有人想走进养老院,拍下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窗外,广州的夜景璀璨夺目,珠江上的游船灯光闪烁,像一颗颗流动的星星;巷子里,肠粉摊的蒸汽缓缓升起,粤剧的唱腔隐约传来,还有邻里间温暖的问候声。林晓棠知道,微光影视的故事,不会有终点——他们会继续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巷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用镜头捕捉平凡中的坚守,用故事传递人间的温暖。

那些散落在人间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炬,薪火长明,照亮更多追梦人的路,也让这座城市、这个时代,始终充满温暖与力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