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68"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3927) "

3. 推广传播:让粤剧“走出剧场”

走进“校园、社区”,贴近大众生活

“粤韵新声”小组:“我们经常走进校园、社区开展粤剧推广活动,通过‘粤剧表演’‘唱腔教学’‘服装道具展示’等形式,让大众近距离接触粤剧。在校园里,我们会教学生唱简单的粤曲小调、做粤剧手型;在社区里,我们会为居民表演经典粤剧片段,让居民感受粤剧的魅力。”

◦小贴士:推广活动需根据受众的特点设计内容,如针对学生,可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粤剧手型比赛、唱腔接龙等);针对老年人,可多表演经典粤剧剧目;同时,可制作粤剧文化宣传册、短视频,让粤剧文化更易传播。

• 利用“社交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青年演员阿辉:“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很多粤剧相关的短视频,如粤剧唱腔教学、服装道具介绍、排练花絮等,目前已经积累了十几万粉丝。很多粉丝通过我的视频了解粤剧,甚至主动报名学习粤剧,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小贴士:可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粤剧相关内容,视频内容需简洁、有趣,如“1分钟学会粤剧兰花指”“粤剧服装颜色的秘密”等;同时,可与粉丝互动,回复粉丝的疑问,了解粉丝的需求,制作更受欢迎的内容。

广州的冬阳格外温和,透过微光影视工作室的落地窗,洒在墙上那面“现实题材创作荣誉墙”上——墙上挂满了《城中村的星光》《片场微光》《绣针里的星光》等作品的获奖证书、观众留言手写信,还有一张被精心装裱的合影:林晓棠、江哲、苏晓冉站在中间,身边围着陈叔、韦姐、梁粤,还有工作室的实习编剧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温暖的笑容。

这天,工作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全国各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代表团。他们中,有人是因为《巷陌茗香》爱上广州老街文化,有人是被《山海微光》里乡村孩子的梦想打动,特意来到这里,想听听林晓棠团队的创作故事。

林晓棠带着学生们参观工作室,走到“创作素材区”时,学生们被架子上整齐摆放的笔记本吸引住了——有的笔记本里记满了采访广绣传承人的细节,页边贴着绣线样本;有的写着公交司机的工作时间表,标注着“凌晨五点车库检修”“暴雨天重点站点值守”等关键信息;还有的画满了《城心归处》的场景草图,上面有老街坊搬家时的标注,有新社区规划的修改痕迹。

“这些都是我们每次拍摄前,团队一起调研整理的素材。”林晓棠拿起一本记录乡村教育的笔记本,笑着说,“拍《山海微光》时,我们在连山待了一个月,每天跟着韦姐去学校、走山路,把孩子们的梦想、老师们的坚守,一笔一划记下来,这些真实的素材,才是作品最核心的灵魂。”

在分享会现场,江哲播放了一段未公开的花絮:台风天里,团队成员冒着风雨保护摄像机;拍摄《粤韵新声》时,为了捕捉粤剧演员练嗓的最佳状态,凌晨五点就守在排练厅;还有实习编剧小周,为了写好老茶铺的故事,特意跟着张伯学泡普洱,记了满满三本关于茶铺的日常笔记。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一直执着于拍现实题材?”苏晓冉接过话茬,眼里闪着光,“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是清晨肠粉摊的蒸汽,可能是粤剧演员水袖上的绣花,可能是乡村孩子手里的竹制小火车。这些平凡人的坚守与热爱,比任何虚构的剧情都更有力量,也更能打动人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