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43"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5章" ["content"]=> string(3722) "
广州的盛夏,台风过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珠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映着岸边来往的人群。这天,微光影视工作室的门口,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自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乡村教师韦姐。她背着一个装满照片的帆布包,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微光影视的地址,眼神里满是期待与忐忑。
“您好,我是韦姐,在连山的一所乡村小学教书。”韦姐递过照片,眼里闪着光,“我们学校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却特别喜欢画画、唱歌,还会用山里的竹子、石头做手工。我想请你们去拍拍这些孩子,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才华,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
照片里,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画画,黑板上写满了稚嫩的字迹;在山间的小路上,他们拿着自制的竹笛吹奏;在田埂边,他们用彩色的石头拼出“梦想”两个字。林晓棠看着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想起了之前拍摄的每一个平凡身影,心里满是触动。她立刻召集团队,和江哲、苏晓冉商量后,决定启动“山海微光”拍摄计划,前往连山拍摄乡村孩子们的故事。
出发前,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江哲特意准备了轻便的便携式摄像机,方便在山间拍摄;苏晓冉收集了大量乡村教育的相关资料,还准备了适合孩子的绘本和文具;实习编剧们则一起编写了简单的拍摄脚本,计划以“孩子们的梦想”为主线,记录他们在乡村的学习与生活。
当林晓棠带着团队来到连山乡村小学时,孩子们正坐在教室里上课。韦姐站在教室门口,轻轻招手,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团队成员手里的设备。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幅画,怯生生地递给林晓棠:“姐姐,这是我画的家乡,有山、有水、还有我们的学校。”画里,青山绿水间,小小的学校矗立着,操场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满是童真与热爱。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清晨,他们跟着孩子们一起上山采蘑菇、挖野菜,听孩子们讲述山里的故事;上午,他们在教室里拍摄孩子们上课的场景,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模样,眼里满是欣慰;下午,他们记录孩子们的兴趣活动,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在做手工,有的在排练山歌,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活力。
拍摄过程中,有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让林晓棠印象深刻。小宇的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却格外喜欢机械制造,经常用山里的竹子、废铁皮做小火车、小风车。有一次,小宇为了做一辆能“跑”的小火车,连续几天放学后都待在学校的杂物间里,反复打磨零件、调试结构,手指被铁皮划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做。当小宇的小火车终于在操场上“跑”起来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小宇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江哲用镜头定格下这一幕,阳光洒在小宇的脸上,满是梦想的光芒。
团队还拍摄了韦姐的日常:每天清晨,她提前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准备热水;课间,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倾听他们的心事;放学后,她骑着电动车,送家远的孩子回家,山路崎岖,她却从未抱怨过。韦姐说:“这些孩子都很懂事,也很有才华,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守护他们的梦想,让他们能走出大山,也能记得回家的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