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38"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566) "

《巷陌茗香》上线那天,林晓棠和团队带着投影仪,来到茶铺附近的小广场,和老街坊们一起观看。短片播完后,张伯握着林晓棠的手,眼里满是泪水:“晓棠,谢谢你们,把茶铺的故事拍得这么好,以后就算茶铺拆了,大家也能通过这部短片,想起这儿的时光。”

没过多久,好消息传来。由于《巷陌茗香》引发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重新评估了老茶铺的拆迁计划,最终决定保留茶铺的主体建筑,将其改造成“广州老街文化展示馆”,张伯则担任展示馆的讲解员,继续守护着这份老街记忆。得知消息的那天,老街坊们在茶铺里欢聚一堂,张伯泡了一壶最香的普洱,对着林晓棠一行说:“这都是你们的功劳,是你们用镜头,留住了咱们的‘家’。”

林晓棠站在茶铺里,看着眼前欢声笑语的老街坊们,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无论是城中村的肠粉摊、影视行业的幕后工作者,还是非遗传承人的作坊、百年老茶铺,这些藏在巷陌里的平凡故事,都是城市里最珍贵的微光。未来,微光影视团队还会继续行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寻找更多这样的微光,用镜头记录温暖,用故事传递力量,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能在时光里留下璀璨的印记。

广州的春日,木棉花开得热烈,红硕的花朵缀满枝头,落在粤剧艺术中心的青石板路上。这天,微光影视工作室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粤剧艺术中心想和他们合作,拍摄一部聚焦青年粤剧演员的短片,展现传统粤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粤剧。

林晓棠带着团队来到粤剧艺术中心时,正赶上青年演员们在排练《白蛇传》。排练厅里,锣鼓声、胡琴声交织,演员们穿着练功服,甩着水袖,唱腔婉转悠扬。其中一位饰演“白素贞”的年轻演员,动作流畅,眼神灵动,却在一个“卧鱼”的动作上反复出错,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休息间隙,林晓棠上前与她交流,得知她叫梁粤,是粤剧艺术中心的青年演员,从小受家人影响喜欢粤剧,却在入行后遇到了不少困难。“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粤剧‘老气’,不愿意看,我们演出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梁粤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失落,“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我们坚持的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林晓棠看着梁粤眼里对粤剧的热爱,想起了广绣传承人、老茶铺掌柜的坚守,心里满是触动。“传统艺术不是‘老气’,而是经过时光沉淀的宝藏。”林晓棠笑着说,“我们想通过短片,让大家看到你们在传承中的努力,还有粤剧里的魅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粤剧也可以很‘新潮’。”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开始深入粤剧艺术中心调研。江哲每天泡在排练厅,用镜头记录演员们的排练日常:清晨六点,演员们就开始练基本功,压腿、踢腿、吊嗓子,一练就是三个小时;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他们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哪怕是水袖的甩动幅度、眼神的流转角度,都要经过上百次的练习;晚上,演员们还会一起研究如何将现代元素融入粤剧,有的尝试用流行音乐改编粤剧唱腔,有的则在服装、道具上加入时尚设计。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