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531537" ["articleid"]=> string(7) "629895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935) "
挂了电话,林晓棠立刻召集团队。江哲正对着“公交司机短片”的分镜草图琢磨光影,苏晓冉在整理实习编剧们收集的司机故事,听到“百年老茶铺”的题材,都眼前一亮。“老茶铺里藏着太多城市记忆了,”苏晓冉放下手里的笔记本,“我爷爷以前就爱去老茶铺喝茶,听评书、聊家常,这些场景拍出来肯定特别有烟火气。”江哲也点头:“老茶铺的木桌椅、铜茶壶、氤氲的茶香,用镜头捕捉下来,画面质感肯定很足,还能展现广州的老城区文化。”
当天下午,林晓棠就带着团队来到越秀区的“茗香居”。茶铺藏在狭窄的巷子里,木质招牌上的“茗香居”三个字已经有些斑驳,门口摆着两张旧竹椅,老掌柜张伯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旧铜壶,眼神里满是不舍。看到林晓棠一行,张伯赶紧起身迎接,泡上一壶陈年普洱:“晓棠啊,这茶铺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快一百年了,我从小在这儿长大,守了四十多年,现在要拆了,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茶铺里坐满了老街坊,有的在喝茶聊天,有的在看报纸,还有几位老人在角落里下象棋,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和淡淡的烟火气。林晓棠一边喝茶,一边听张伯讲茶铺的故事:“以前啊,街坊们早上来喝早茶,点一碟虾饺、一笼烧卖,能聊一上午;放学的孩子来买糖糕,我总会多给他们装一块;逢年过节,大家还会在茶铺里贴春联、守岁,这儿就是街坊们的‘第二个家’。”
团队里的实习编剧小周,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时不时追问细节:“张伯,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呀?”张伯想了想,笑着说:“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雨,一个外地游客迷路了,浑身湿透地跑到茶铺里躲雨。我给她泡了杯热茶,留她吃了碗云吞面,还帮她找到了住的地方。后来每年冬天,她都会来茶铺看看我,带一包他们家乡的茶叶。”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每天都来茶铺拍摄。江哲特意选了清晨和傍晚两个时间段,清晨拍老街坊来喝早茶的热闹场景,阳光透过茶铺的木窗洒进来,落在冒着热气的茶碗上,满是暖意;傍晚拍张伯收拾茶铺的画面,他仔细擦拭每一张桌子、每一个铜壶,把老街坊们落下的老花镜、报纸小心翼翼地收好,每一个动作都满是眷恋。
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暖心的事。得知茶铺要拆迁,老街坊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给团队送来了茶铺早年的老照片,有的主动讲述自己和茶铺的故事,还有的帮着团队布置拍摄场景。有位八十多岁的李奶奶,特意带着自己的绣花手帕来茶铺,说:“这手帕是我年轻时在茶铺里,张伯的奶奶帮我绣的,现在也拍进片子里,留个纪念。”
短片拍摄收尾那天,张伯特意做了一桌子广州特色小吃:虾饺、烧卖、双皮奶、姜撞奶,邀请团队和老街坊们一起吃。大家围坐在茶铺的木桌旁,一边吃东西,一边聊茶铺的过往,有人笑着回忆年轻时在茶铺里相亲的趣事,有人红着眼眶说舍不得茶铺拆迁,气氛既热闹又温馨。林晓棠看着眼前的场景,拿起摄像机,记录下这最后的温暖时刻。
后期制作时,苏晓冉特意在短片里加入了一段“老街坊寄语”:“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地方,让街坊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谢谢微光影视,帮我们留住了茶铺的记忆”“茶铺拆了,但街坊们的情谊还在”。江哲则用舒缓的粤剧小调作为背景音乐,搭配茶铺里的真实声音——茶壶注水声、街坊们的聊天声、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让短片更具感染力。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684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