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499916" ["articleid"]=> string(7) "629203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3563) "
2010年12月17日,冬至,零下八度。寒星裹着军大衣,踩着结冰的雪水往城郊垃圾场跑,传呼机里赵东的声音裹着风雪,发颤得像铁丝刮铁皮:“老寒,快来!邪门透了!尸体……尸体没骨头!”
垃圾场深处的废弃冰柜敞开着,寒气顺着裂缝往外冒,混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像医院太平间的冷香。寒星蹲下身,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冰柜内部——一块淡粉色的“肉团”蜷缩在角落,没有四肢轮廓,没有骨骼支撑,像被揉烂的面团,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黏液,黏液里泡着几根细碎的毛发,毛囊还带着血珠。
“法医初步判断,死者是女性,25岁左右,死亡时间不超过48小时。”赵东递来个塑封袋,里面装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蓝色钢笔写着:“第一具,骨溶。”字迹工整得诡异,没有丝毫颤抖,“现场没脚印,没指纹,冰柜是偷来的,原主人三个月前就报了案。唯一的线索,就是这‘肉团’里的黏液,成分还在化验,但初步排除硫酸——腐蚀性没这么‘干净’。”
寒星戴上手套,指尖碰了碰“肉团”表面的黏液,冰凉滑腻,像医用凝胶。他突然注意到“肉团”边缘有个极小的针孔,针孔周围的皮肤呈现淡紫色,像是被注射过什么药剂。“不是硫酸,是生物溶解剂。”寒星的声音发沉,“能精准溶解骨骼中的钙磷成分,却不破坏软组织,这种技术只有生物实验室或医院骨科才有,凶手是专业人士。”
技术科的化验结果印证了他的猜测:黏液中含有高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混合了蛋白酶和柠檬酸,正是骨科手术中用于溶解坏死骨组织的“骨溶解剂”,但浓度是医用标准的十倍,能在24小时内彻底溶解成年人的骨骼,只留下软组织和毛发。
“凶手懂医学,懂化学,还能弄到管制药剂。”寒星在警局白板上画下侧写图谱,笔尖重重戳在“专业背景”“冷静缜密”“仪式感”三个词上,“他留纸条‘第一具’,说明是连环作案的开始;选择废弃冰柜,是为了延缓软组织腐败,让我们‘看清’他的‘作品’——他在炫耀,在挑衅。”
赵东扔来一份失踪人口报告:“死者可能是两周前失踪的护士林薇,26岁,在市一院骨科工作,负责配药。她失踪前最后一条消息,是给同事发‘今晚要去取个药,晚点回’,之后就没了音讯。”
寒星的指尖顿在“市一院骨科”上——凶手用的骨溶解剂,正是市一院骨科的常用药剂。“查林薇的配药记录,最近三个月,有没有人频繁申领EDTA,尤其是十倍浓度的。”他抬头,眼神凝重,“凶手可能是她的同事,或者是熟悉医院药剂库的人。”
可查了三天,却一无所获。林薇的配药记录全是常规剂量,药剂库的监控在她失踪当晚正好故障,唯一的嫌疑人——骨科主任张诚,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陷入僵局时,第二具“无骨尸”出现了。
2010年12月22日,冬至夜,市一院停车场的后备箱里,发现了第二具“肉团”,死者是骨科医生周凯,30岁,正是张诚的徒弟。尸体旁的纸条写着:“第二具,骨溶。”黏液成分与第一具完全一致,只是“肉团”表面,多了个用针管刻的“张”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52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