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421140" ["articleid"]=> string(7) "627326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584) "
她最终拦下了一辆红色的“华沙”牌出租车。这种车圆头圆脑,像个大面包,是当时京都市民能接触到的最高级的交通工具了。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京城“的哥”,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见林晚秋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背着那么大的行李,便热情地帮她把行囊塞进了后备箱。
“得嘞,姑娘,上车吧!去哪儿啊?”司机师傅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师傅,去京都大学,谢谢您。”林晚-秋坐进车里,有些拘谨地挺直了腰背。
“好嘞!京都大学!那可是好地方,状元府啊!”司机师傅爽朗一笑,发动了汽车。
车子“嗡”地一声驶上了长安街。
林晚-秋将脸贴在车窗上,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窗外的一切。这便是1978年的京都。没有后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没有川流不息的钢铁洪流。天空是高远的,蓝得纯粹,能清晰地看到天安门那红色的城墙和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街道宽阔,但汽车很少。更多的是“叮铃铃”响个不停的自行车大军。成千上万辆“永久”、“飞鸽”、“凤凰”牌自行车汇成一股洪流,人们穿着清一色的蓝、灰、绿色的中山装、工装或军便服,脸上洋溢着一种质朴而昂扬的神采。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鲜艳颜色“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总会引来不少回头率。
路边的建筑大多是苏式的,方方正正,庄严肃穆。灰色的墙体,红色的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巨幅口号随处可见。偶尔也能瞥见隐藏在槐树后面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门口坐着摇蒲扇的老大爷,时光仿佛在那里慢下了脚步。
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牌,只有国营商店那统一的、红底白字的招牌——“京都百货大楼”、“东风市场”、“新华书店”……每一个名字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空气中飘荡着烤白薯的香甜气味,还有国营饭馆里飘出的酱肉包子香,馋得人直咽口水。
这就是她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城市。古老与新生交织,质朴与希望并存。林晚-秋的心,随着车轮的前进,也一点点地激动、火热起来。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出租车在一座古朴典雅、挂着“京都大学”四个大字的校门前停了下来。
付了车费,道了谢,林晚-秋从后备箱里吃力地拖出自己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行囊。那里面不仅有她的衣物被褥,还有母亲王秀兰给她装的各种土特产,沉得像块石头。
她背上行囊,深吸一口气,迈进了这座她魂牵梦萦的最高学府。
燕园,果然名不-虚传。
一进校门,便是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是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虽然是冬天,光秃秃的枝丫交错在一起,也别有一番苍劲的风骨。远处,未名湖的湖面结着薄冰,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湖边的博雅塔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智者。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就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打破了。
因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很多事情都显得有些仓促。校园里到处都是前来报到的新生和送行的家长。行李堆得到处都是,木箱子、旧皮箱、网兜、用花布包裹的铺盖卷……五花八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3102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