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239136"
  ["articleid"]=>
  string(7) "622933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484) "息发出去,像沉进了深潭,直到下午三点,主办方才回了一句冷冰冰的文字:“需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验证报告,否则无法更改会议内容或暂停直播。”
我盯着这句话,心一点点沉下去。
第三方验证至少要一周,可舆论发酵根本等不了。
果不其然,到了晚上,科技版头条全是带着刺的标题:《国际会议爆猛料:普罗米修斯计划算法领先,星核计划数据存疑》《林砚团队陷“学术不严谨”争议,可控核聚变技术竞争再添变数》,甚至有媒体翻出我们团队去年冬天的一次设备故障,断章取义写成“星核计划早已陷入技术瓶颈,之前的突破都是炒作”,配图用的还是当时设备维修时的照片,刻意裁掉了“外部线路故障”的检修记录。
打开某科研论坛,置顶帖是匿名用户发的“内部员工爆料”,说“实验室为了赶进度,故意把约束时间的记录标准从‘连续稳定运行’改成‘累计运行’,三百秒里掺了二十多次中断的数据”,底下附和的帖子刷了十几页,有人甚至开始造谣“林砚拿了国外资本的钱,故意放慢技术进度”。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几个平时一起加班的同事走进来,脚步轻得像怕踩碎什么。
老周走在最前面,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是贴在公告栏上的“星核计划月度资金明细”,他刚才偷偷揭了下来,指尖在“设备采购款未到账”那行字上反复摩挲,把纸边都搓得起了毛,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林砚,那个参数……咱们真的没弄错?”
老周终于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不敢看我的眼睛,只盯着自己磨得发白的鞋尖。
我抬头看他,心里一阵发凉。
老周是团队里的老大哥,去年冬天实验设备出故障,他陪着我在零下十度的实验室里修了整整一夜,手冻得肿成馒头都没抱怨过,还笑着说“咱们搞技术的,就得扛得住冻饿”。
“老周,咱们一起熬了多少个通宵做实验,每次数据记录都是你、我、小李三个人一起签字确认的,真的假的,你不清楚吗?
就像咱们之前处理ELM,每次调整脉冲偏压参数,你都在旁边记日志,那些反复测试的过程,难道都是假的?”
<老周搓了"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2138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