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221189" ["articleid"]=> string(7) "622580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926) "
赢非听罢只是含笑摇头,未作多言。
他不会告诉令官:即便没有自己请封越地,将封国中枢设于珠江三角洲——
两年之后。
即始皇二十八年。
始皇帝同样会发兵征讨南越。
以屠睢为帅,赵佗为副将,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岭南。
这正是赢非前世史册记载的,大秦首次对南越用兵。
可惜首次南征未能告捷。
这场战争持续三载。
最终以失败收场。
甚至......主帅屠睢亦战死沙场。
直至始皇三十三年,始皇帝再度遣任嚣、赵佗领军南下,方才平定岭南,于珠江畔筑城设县,命名番禺。
番禺城,正是赢非前世粤都的雏形。
因此,即便赢非未请封越地,未将封国中心定于珠江流域——
这片土地迟早也会纳入大秦版图。
赢非所能做的,不过是让这个过程提前,同时避免大秦三征南越的惨重代价。
他同样好奇,若大秦未在南越三战中折损三十万将士,也未迁徙关中五十万户老秦人,数年后这天下是否还会动荡。
五龙湾码头。
"末将李信拜见殿下!"
赢非的船队刚靠岸,便见李信已肃立等候多时。
"将军不必多礼。"
"这些日子有劳将军了。"
赢非望着面容黝黑消瘦的李信,语气诚挚。
李信确是难得的良将。
自年初奉始皇之命辅佐赢非以来,始终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着恭敬与守护。
若有可能——
赢非恨不能得十二个这般将领。
"殿下言重,为陛下与大秦效力,岂敢言苦?"
李信笑着应答,话中深意分明:他所效忠的唯有始皇与大秦,而非越王赢非。
赢非闻言由衷赞道:"将军乃大秦之福!"
此言绝非客套。
始皇在位时名将辈出,谋臣如云,能立足朝堂者皆非庸才。
可惜天不佑秦,胡亥继位短短两年便令强秦倾覆。
若胡亥肯采纳群臣谏言半分,何至于......
"只是不知李信最终殁于何时?"
赢非望着面前神采飞扬的李信,心中再次浮现那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这位正值壮年的秦国将领,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作为军中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李信不该如此轻易离世,更不该走得这般无声无息。但在赢非记忆中的史料里,关于这位将领的记载却戛然而止。
没人知晓他的生辰,更无人确知他的忌日。
就连 ** 也成谜。
后世多推测是因病而逝。
毕竟古时将领的结局不外乎几种:寿终正寝、君王赐死、马革裹尸,或是遭遇不测。
首先排除年迈而终。
史料明确记载,李信比王贲更为年轻,若真活到暮年,必会经历秦末动荡。作为上将军,怎会在乱世中毫无作为?
赐死之说亦难成立。
若真获罪,其家族不可能安然居于陇西。且始皇帝从未有诛杀大将的记载。
至于战死?
秦统六国后,唯有北伐匈奴与南征百越两场大战。蒙恬、屠睢各领其职,若李信参与,史书必有记载。
可这位将领却在统一后彻底消失在青史之中。
"到底是病逝,遇刺,还是其他不测?"
赢非注视着李信,一时难以决断。
更不知该如何提醒李信,才能助他避开死劫。
"岭南酷热,比焱县更甚,殿下不如先移步军营?"
李信见赢非出神,只得轻声提醒。
并非有意打断赢非思绪。
只是他们一行人久立码头,实在不妥。
赢非身为越王,李信又是三军统帅,二人若不离开,船上将士百姓与随行将领便只能继续在烈日下等候。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2042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