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74170" ["articleid"]=> string(7) "621690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800) "
咱们互相配合,才能把报告写好。”
他这话,既捧了马文斌,给了对方面子,又明确了自己的主导权(负责核心内容),还表明了合作的态度。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刘科长暗暗点头,这小子,确实会来事。
马文斌被谢临舟这番不软不硬的话顶住,一时也不好再发作,只是冷冷地说:“那就开始吧,别浪费时间了。”
接下来的讨论,基本是谢临舟在阐述框架和要点,刘科长不时补充或提问,马文斌则大部分时间沉默,偶尔插一两句,也是挑刺居多。
谢临舟并不在意,对于马文斌提出的合理意见,他虚心接受;对于明显带着情绪的指责,他则有理有据地解释或反驳。
讨论勉强进行下去。
谢临舟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较量,在报告撰写和修改的过程中。
马文斌绝不会甘心只做一个“配合”者。
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回场子,或者……给自己使绊子。
谢临舟一边听着刘科长的总结,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面色阴沉的马文斌。
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冷意。
想玩?
那就陪你玩玩。
看看在这份关系到清江县重大利益的项目报告上,谁是那个一心为公的“黄雀”,谁又是那个只顾私利、不惜捣乱的“螳螂”。
项目报告的撰写工作,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展开。
谢临舟负责的核心部分,进展很快。
他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将之前提出的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结合了大量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和数据,使得报告内容饱满而有力。
刘科长看过初稿后,大为赞赏,觉得比预想的还要好。
马文斌也拿到了稿子,他挑灯夜读,试图从中找出破绽和可以攻击的地方。
但越看,他的心越沉。
谢临舟写的这部分,无论是立意、结构、论据还是文字,都几乎挑不出毛病。
硬要鸡蛋里挑骨头,反而会显得自己水平低下,心胸狭隘。
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恼火。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谢临舟凭借这份报告,在县府办站稳脚跟,甚至压过自己一头?
他不甘心!
绝对不甘心!
他盯着电脑屏幕上(当时县府办已有少数电脑用于文字处理)谢临舟写的文稿,眼神闪烁,一个阴暗的念头,逐渐浮上心头。
报告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最后由负责统稿的人进行整合、润色,确保风格统一,没有硬伤。
作为“配合”人员,并且是科里的老笔杆子,马文斌自然承担了大部分统稿工作。
这给了他操作的空间。
他不敢在谢临舟写的核心部分进行大的改动,那样太明显,容易引火烧身。
但是,在其他部分,比如由其他科员执笔的、关于项目背景、实施基础、保障措施等部分,他就可以做点手脚了。
比如,在描述清江县水利设施现状时,“无意中”引用一个过时的、显得比较落后的数据。
或者在列举项目实施基础时,“不小心”漏掉一两个关键的、能体现清江县优势的已建成项目。
又或者,在保障措施部分,将某个重要部门的职责,“笔误”写得模糊一些,留下推诿扯皮的空间。
这些改动都很细微,看起来就像是正常的文字调整或者无心之失。
单独看,问题不大。
但整合到整个报告中,就会像一颗颗不起眼的沙粒,影响报告的成色,甚至可能成为评审专家质疑的焦点。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70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