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73253" ["articleid"]=> string(7) "621681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2章" ["content"]=> string(3951) "
“前几日请教了府里的老茶役张师傅。”墨兰顺势坐下,拿起茶荷比划,“他说您早年在江南住过,爱喝清淡些的茶,用初春的松针熏过,既能去茶的苦涩,又添了些山野气,正合您的口味。”
一旁的周嬷嬷笑着插话:“张师傅私下跟我说,四姑娘学茶艺比学管家还上心,每日天不亮就去茶房,跟着他看水温、练手法,连松针都要亲自挑——只选带露的新针,熏出来的香才清透。”
老太太闻言,拉过墨兰的手轻轻拍了拍:“傻孩子,不用这般辛苦。我不过是随口提过一句早年爱喝的茶,你倒记在心里这般仔细。”话里带着几分疼惜,更多的却是赞许——这孩子不仅懂事,更有股踏实钻研的劲儿,比王氏的粗疏、如兰的毛躁,多了几分能成大事的沉稳。
墨兰笑着摇头:“能让祖母舒心,不算辛苦。再说,茶艺里也藏着管家的道理——水温高了会苦,低了出不了香,就像管下人,太苛责会生怨,太宽松会失序,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话正说到老太太心坎里,她眼中笑意更浓:“你能悟到这点,就没白学。对了,暖阁外的那几株腊梅,近日该剪枝了,还有廊下的水仙,水也该换了——前几日我病着,没人精心打理,都有些蔫了。”
墨兰心中一动,知道老太太这是要把花草打理的权责交给她。她连忙应道:“孙女这就去安排。只是我对花草养护不算精通,怕照料不好,辜负了祖母的托付。”
“无妨,慢慢学就是。”老太太指着窗外,“那几株腊梅是你祖父在世时亲手栽的,品种金心素萼,冬日开花最是清雅;水仙是去年从江南运来的,要勤换水、避强光,才能开得旺。周嬷嬷跟着我多年,懂些养护门道,你多闻闻她。”
“是,孙女记下了。”墨兰起身行礼,转身往暖阁外走去。
刚到庭院,就见几个小丫鬟正拿着剪刀笨拙地剪腊梅枝,有的剪得太狠,把花芽都剪掉了,有的却只敢剪些细枝,根本起不到通风透光的作用。墨兰连忙上前拦住:“慢着,这般剪法,明年怕是开不了花了。”
小丫鬟们见是她,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四姑娘,我们也是按大娘子身边刘妈妈的吩咐来的,说剪了枯枝就好。”
墨兰摇摇头,从丫鬟手中拿过剪刀:“腊梅剪枝,要留着粗壮的主枝,只剪细弱的、交叉的枝条,还有那些长在内部的枯枝败叶,这样才能让养分集中供给花芽。”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剪下一根交叉的细枝,“你看,这枝挡住了主枝的阳光,留着只会耗养分,必须剪掉,但切口要斜着剪,免得积水烂枝。”
丫鬟们看得认真,连忙跟着学。周嬷嬷这时端着温水过来,笑着道:“姑娘学得倒快,昨日才听我讲过腊梅养护,今日就会教下人了。”
“还是嬷嬷教得好,说得通俗易懂。”墨兰放下剪刀,接过周嬷嬷手中的水壶,“水仙换水也有讲究吧?我看廊下的水仙,水都有些浑浊了。”
“可不是。”周嬷嬷道,“水仙爱干净,水要每日换一次,用井水最好,晒半个时辰再换,水温跟室温相近,才不会伤根。还要把根部的黏液洗干净,不然容易长青苔,影响开花。”
墨兰点点头,亲自提着水壶走到廊下,小心翼翼地倒掉水仙盆里的浑水,用清水将球茎上的黏液洗净,再倒入晒好的井水——动作轻柔,生怕碰伤了娇嫩的根系。她想起第一卷时,为了查银锁案,每日奔波劳碌,从未有过这般静下心来打理花草的时光,如今握着微凉的水壶,看着水仙青翠的叶片,竟觉得心中格外安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69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