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3857" ["articleid"]=> string(7) "621455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2章" ["content"]=> string(2680) "眼前的局势。

她知道,马文才的沉默不代表放弃,那更像暴风雨前的宁静。

而祝家,经此一事,虽保住了女儿,却也同时得罪了马家和身败名裂的梁山伯(及其背后可能残存的势力),处境微妙。

她必须为自己,也为祝家,寻一条真正的出路。

她开始主动参与家中事务,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冷静的头脑,帮祝公远处理了几桩棘手的田庄管理和商铺经营问题,令祝公远刮目相看。

她不再只是养在深闺、只知诗书的才女,而是展现出理家掌事的魄力与智慧。

同时,她暗中让银心通过可靠渠道,给马文才送去了一封信。

信中没有道歉,没有辩解,只有冷静的陈述。

她承认了尼山书院那段过往的存在,也直言了后来疏远的原因在于性格与理念的差异,而非刻意欺骗。

最后,她写道:“马公子救命之恩,英台未曾或忘。

然婚姻非报恩之途,强求更非君子所为。

往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望公子释怀前尘,另觅良缘。”

她不知道这封信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这姿态必须做。

她需要斩断过去的纠葛,至少,在道理上站住脚。

时间悄然流逝,秋去冬来。

科考舞弊案尘埃落定,梁山伯功名被革,流放三千里,此生再无翻身之日。

消息传来时,祝英台正在窗前临帖,笔锋丝毫未乱。

那个人,早已与她无关。

期间,也有零星的媒人上门,但都被祝公远以“女儿受惊,需静养”为由婉拒了。

经历了马家之事,祝公远对女儿的婚事也变得格外谨慎。

这一日,大雪初霁。

祝英台披着厚厚的狐裘,在庭院中漫步。

红梅映雪,暗香浮动。

银心匆匆走来,递上一份精致的请柬。

“小姐,太守夫人举办的赏梅诗会,给您也下了帖子。”

祝英台接过,打开看了一眼。

这是本地最高规格的闺秀聚会,以往她因种种原因,参加得并不多。

“准备一下,我去。”

她合上请柬,语气平静。

银心有些惊讶:“小姐,您……”“躲,是躲不了一辈子的。”

祝英台看着枝头傲雪的红梅,眼神清亮而坚定,“有些场面,总要面对。

有些路,总要自己走。”

她要去。

不仅要去,还要让所有人都看到,祝英台,不再是那个需要"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14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