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2895" ["articleid"]=> string(7) "621429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660) "顺着脊椎爬升,带着黏腻的触感。

我的手在发凉。

为什么?

主刀医生想追求最深度、最完善的麻醉效果?

让患者在术中毫无体动、毫无反应,方便操作?

但微创介入手术对肌松要求根本不高!

过量使用短效静脉麻醉剂会显著增加患者呼吸抑制、循环波动、术后苏醒延迟的风险。

资深如主刀的赵主任,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完全不符合临床常规。

“赵天宏……”我无声地念出屏幕上主刀医生的名字,现任心外科主任,一个头顶光环的重量级人物。

这张申请单的签名栏里,赫然就是他工整流畅的字迹。

我的目光落在患者的名字上——朱启明。

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后面跟着的联系电话是一串普通的手机号码。

心脏不规则地重重跳了几下。

又是这个名字。

我飞快地返回主页,点开检索框,输入关键词“朱启明”。

没有结果。

换成“消耗量异常”、“轻症麻醉”……屏幕上滚动过一行行熟悉的记录。

王丽、张建国、李素英……以及,眼前这个朱启明。

他们的住院资料,除了诊断描述不符合常规,其余都算完备。

然而我清楚地记得,至少最近的四例患者,他们的名字,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术后随访的电话沟通记录里——院方主动联系,却被告知电话号码是空号、无人接听,或者机主易主。

王丽那个号码,我记得特别清楚。

出院后第五天,护士站打电话做术后随访,一个陌生男人接起,不耐烦地嚷嚷:“打错了!”

随即挂断。

后来再打就变成了空号。

注销了。

他们集体注销了联系方式。

指尖发凉,我切出系统,打开一个隐藏加密的文件夹。

里面备份了几段模糊的手术视频监控录像的片段,无声无息。

屏幕上的日期,对应着其中一个异常病例的手术室。

录像片段。

麻醉诱导平稳进行,主刀赵主任动作沉稳老练,没有任何异常。

但紧接着,就在腔镜建立通路、手术器械进入血管的前一刻,影像切换了一个刁钻的角度,赵主任的手拿起一支 20ml 注射器,里面似乎灌满了乳白色液体——是丙泊酚。

在画面无法完整捕捉具体位置的角度,他的手迅速做了个推动活塞的动作!

动作极小,也很快,但以我"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11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