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0299" ["articleid"]=> string(7) "62135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2664) "大家都为村里出了个科学家感到骄傲。

“你们这些知青给我们村带来了文化。”

老支书说,“现在村里出了十几个大学生,都是受你们影响。”

回上海的路上,林卫东思绪万千。

从东北农村到北京大学,从中科院到国际学术界,他的人生轨迹印证着一个道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

回到研究所,他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仅要搞科研,还要培养年轻人。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

“科研要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1992年春天,林卫东收到北大校庆的邀请。

在返校参加校庆活动时,他遇到了许多老同学。

大家聚在一起,回忆青春岁月,也交流各自的工作。

苏晓梅已经成为北大的教授,带领着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赵解放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出版了不少科技著作;就连严肃的李志强,也下海经商,创办了一家高科技企业。

“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聚会结束时,苏晓梅感慨地说。

站在未名湖畔,林卫东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从知青到科学家,他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有艰辛,有挫折,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成就。

回到上海后,他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参与制定上海市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向科技战略制定者转型。

接受这个任务前,他犹豫了很久。

妻子鼓励他:“你不仅是一个科学家,更应该是一个战略家。

国家需要你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问题。”

最终,林卫东接下了这个重任。

在第一次规划研讨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上海不仅要追赶,更要引领。

我们要在若干前沿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发展探路。”

会议结束后,他漫步在外滩。

对岸的浦东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塔吊林立,机器轰鸣。

这座他出生、成长的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夜幕降临,浦江两岸华灯初上。

林卫东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话:“科学救国,知识报国”。

如今,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理想。

回到家,儿子林念东正在灯下写作业。

看到父亲回来,"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04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