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0293" ["articleid"]=> string(7) "62135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2658) "策”。

大二下学期在忙碌中过去。

暑假期间,林卫东终于有机会回上海看望母亲。

一年的时间,母亲看上去老了许多,但精神很好。

更让他欣慰的是,家里的债务已经还得差不多了。

“厂里效益好,我又是正式工,日子好过多了。”

母亲高兴地说。

林卫东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上海的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他发现,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科研条件还有很大差距,但科研人员的热情同样高涨。

一天,他偶遇了王校长。

老校长告诉他,学校已经恢复了高中部,正在招聘教师。

“毕业后有兴趣回来吗?”

王校长再次发出邀请,“上海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才。”

这一次,林卫东没有立即拒绝。

他开始认真思考毕业后的去向。

大三开学后,林卫东更加专注于专业学习。

在苏晓梅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科研工作,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

同时,他也更加关注国家的科技政策。

在图书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科技期刊和政策文件,思考着如何将所学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1981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将实施“863计划”,加大对高科技领域的投入。

这个消息让整个校园沸腾了,同学们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

毕业前夕,林卫东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

是留在北京,还是回上海?

是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回上海,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工作。

这个决定让许多人不解——北京的机会明显更多。

“上海是我的家乡,也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林卫东在给刘玉梅的信中写道,“那里的科技基础相对薄弱,正需要年轻人去建设。”

苏晓梅选择了继续深造,她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将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学成后我一定会回来。”

临别时,她坚定地对林卫东说。

毕业典礼上,林卫东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站在主席台上,他看着台下朝夕相处四年的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感慨。

“同学们,我们即将各奔东西,但我们的心永远相连。”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让我们牢记‘科学救国"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04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