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0292" ["articleid"]=> string(7) "62135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9章" ["content"]=> string(2610) ",这次出去,你不仅代表北大,也代表中国大学生。

要多看多学,但也要有批判性地吸收。”

林卫东郑重地点头:“请主任放心,我一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出发前一天,林卫东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

打开一看,是李老右寄来的——几本最新的物理学期刊,还有一封长信。

信中,老人写道:“得知你将赴美交流,我倍感欣慰。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科学的运用却有不同的目的。

希望你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捧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林卫东的眼眶湿润了。

从东北农村到北京大学,再到即将踏上的美国之行,这一路上有多少人给予了他支持和帮助。

1980年3月15日,林卫东和代表团其他成员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当飞机腾空而起,透过舷窗看到逐渐变小的北京城时,他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

走出机舱,林卫东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

高楼林立的曼哈顿、车水马龙的街道、形形色色的人群,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

但他们没有时间观光,第二天就赶往波士顿,参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走在世界顶尖大学的校园里,林卫东既感到兴奋,也感到了压力。

“他们的实验室条件真好。”

一个同行的同学感叹道。

“但我们的学生更刻苦。”

林卫东说,“条件差可以通过努力弥补。”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们有幸听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报告。

这位华裔科学家特意用中文与代表团交流,让大家倍感亲切。

“基础研究很重要,但应用研究也不能忽视。”

丁肇中说,“中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

三周的访问很快结束,林卫东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考察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科研管理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令他意外的是,这份报告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还被推荐到教育部作为参考。

更让他惊喜的是,钱学森先生也看到了这份报告,并亲自给他回信,鼓励他“继续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为四化建设建言献"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04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