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60290" ["articleid"]=> string(7) "62135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7章" ["content"]=> string(2666) "。

报告会结束后,他久久不愿离去,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要点。

“有什么感想?”

苏晓梅问。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林卫东回答,“我们要追赶的,不仅是失去的十年,更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次报告会在校园里引发了热烈讨论。

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十一月份,林卫东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赵晓峰来北京了!

这位曾经的知青伙伴在信中写道,他通过招工进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厂,虽然没能上大学,但总算离开了农村。

周末,林卫东特意请了假,去赵晓峰的工厂看他。

两人在厂区门口相见,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好小子,真考上北大了!”

赵晓峰拍着林卫东的肩膀,眼中既有羡慕也有真诚的喜悦。

林卫东打量着这位老友:赵晓峰比在农村时胖了些,脸色也红润了,但眼中的沧桑感却更重了。

“你的腿完全好了吗?”

林卫东关切地问。

“早好了,就是阴雨天还有点酸。”

赵晓峰领着林卫东参观工厂,“我现在是学徒工,虽然辛苦,但总比在农村强。”

工厂宿舍比北大的条件差远了,八人间,拥挤不堪。

但赵晓峰很满足:“至少是工人阶级了,以后有盼头。”

两人在工厂食堂吃了午饭,赵晓峰坚持要请客。

饭后,他们沿着厂区外的林荫道散步,回忆起在李家屯的岁月。

“李文斌也来北京了,在建筑工地当小工。”

赵晓峰告诉林卫东,“还有刘玉梅那个同村的女知青,嫁给了县里的干部...”听着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他们的现状,林卫东感慨万千。

他们是同一代人,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你知道吗,王建国去年冬天得癌症去世了。”

赵晓峰突然说,“死前还念叨着他儿子高考的事。

可惜他儿子最后还是差两分,没考上。”

这个消息让林卫东愣住了。

那个曾经让他恨得牙痒痒的大队书记,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儿子,也重复着知青们曾经的高考梦。

“李老右还健在,去年平反了,现在在县中学当老师。”

赵晓峰继续说,“他经常念叨你,说你是他教过最有出息的学生。”

临别时,赵晓峰塞给林卫东一包东西"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804259" }